[实用新型]一种负离子产生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20383882.6 | 申请日: | 2011-10-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68603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06 |
发明(设计)人: | 刘华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富科海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T23/00 | 分类号: | H01T23/00;A61L9/22 |
代理公司: | 南昌市平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36122 | 代理人: | 姚伯川 |
地址: | 2150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负离子 产生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负离子产生装置,属负离子发生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空气负离子已被当作评价环境和空气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当人们漫步在海边、瀑布和森林时,会感到呼吸舒畅,心旷神怡,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空气中含有丰富的负离子。而空气环境变差也主要是由于空气中正、负离子浓度比失衡,空气中含有有害气体和烟雾、灰尘、病毒、细菌等。而空气负离子一方面可以调节正、负离子浓度比,另一方面又可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负离子能使空气中微米级肉眼看不见的漂尘,通过正负离子吸引、碰撞形成分子团下沉落地,且负离子能使细菌蛋白质两级性颠倒,而使细菌生存能力下降或致死。负离子净化空气的特点为灭活速度快,灭活率高,对空气、物品表面的微生物、细菌、病毒均有灭活作用。
现有的负离子发生装置存在负离子产生量少,对细菌的杀灭效果差等问题,迫切需要提供释放高质量氢氧负离子、能高效进行杀菌、除臭、分解TVOCs的负离子产生装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公开一种负离子产生装置,所述装置将感应电场与纳米光触媒技术相结合,形成的负离子产生装置能释放高质量氢氧负离子,用于杀菌、除臭、分解TVOCs。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本实用新型负离子产生装置由负离子释放针1、导电环2、高压负极3、圆形塑料绝缘管4和导线5所组成;圆形塑料绝缘管4的前、后两端套上金属材料制成的导电环2,并以金属导线5连接;负离子释放针1安装于导电环与圆形塑料绝缘管组成的管道的轴线,负离子释放针1的长度较塑料管长,一端接电极,针的另一端为尖锐端,为负离子集中放射端。
塑料管内混合了一定比率的光触媒纳米材料如二氧化钛,其比例为塑料的0.1%到20%,并加入了四价元素作为触媒反应的促进剂,其比例为塑料的0.1%到5%;在塑料管内的针接上2KV-300KV的高压电源后,外部的金属环同时被感应带电,但是金属环并不接地,并与针间因电位差而产生感应电场,此时可以控制塑料管的直径或针与塑料管壁的距离,以避免针与金属环间拉弧放电,整体结构充斥着感应电场。
负离子释放针与金属导电环间的光触媒材料受到感应电场的触发即变成为二极管,在表面充斥着大量的电子与空穴,此时经过感应电场的水分子与氧气,很迅速地被转变为氢氧负离子,由针尖释放。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比较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采用感应电场加塑料管结构,通电后产生大量氢氧负离子,其中无臭氧,无强氧化物质产生,与一般负离子发生器所产生的负离子相比,本实用新型产生的负离子种类单纯,还原能力强,无毒性。
本实用新型在塑料管中加入触媒促进剂使通电后产生氢氧负离子的数量每㎝3高于二千万个,负离子释放量大,一般的光触媒经激发后释放量仅有几十万个。塑料管材料均匀混和光触媒纳米材料与触媒反应促进剂,使塑料管材料即使接触到水或湿气,光触媒奈米材料与触媒反应促进剂仍留在塑料上,比将光触媒奈米材料涂抹于塑料上者要牢靠,适合长时间于湿气重的工作场所中使用,此外光触媒奈米材料也无外释随风进入人体的可能。
本实用新型适合住宅或公共场所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A-A剖视图;
图中图号表示:1是负离子释放针;2是导电环;3是高压负极;4是塑料绝缘管(其上附着有纳米触媒材料);5是导线。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负离子产生装置由负离子释放针1、导电环2、高压负极3、圆形塑料绝缘管4和导线5所组成;圆形塑料绝缘管4的前、后两端套上金属材料制成的导电环2,并以金属导线5连接;负离子释放针1安装于导电环2与圆形塑料绝缘管4组成的管道的轴线,负离子释放针1的长度较塑料管长,一端接电极,针的另一端为尖锐端,为负离子集中放射端。
本实施例在塑料管中加入触媒促进剂使通电后产生氢氧负离子的数量每㎝3高于二千万个,负离子释放量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富科海科技(苏州)有限公司,未经富科海科技(苏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38388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