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液体体积控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20382645.8 | 申请日: | 2011-10-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57294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30 |
发明(设计)人: | 王少敏;陈世辉;王昕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华阳利民仪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5D7/06 | 分类号: | G05D7/06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惠邦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44271 | 代理人: | 孙大勇 |
地址: | 102600 北京市大兴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液体 体积 控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化学分析工具设备,特别是涉及一种液体体积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化学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化学分析对液体体积控制的精确度要求越来越高。现行的方法之一是利用量具、移液管等器具来控制液体的体积,但是该方法存在效率不高,精确度不好等问题。现行的方法之二是利用电子体积量测装置配合微量泵来实现对液体体积的精确控制,但是这种方法所用使用的装置结构复杂,造价较高。化学分析中急需一种结构简单且控制精确度高的液体体积控制装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方便实用、准确度高的一种液体体积控制装置。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液体体积控制装置,包括容器和与所述容器配合使用的容器盖,所述容器盖上贯穿安装有第一导流管和第三导流管。其中,所述第三导流管和第一气体压力调节机构相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改进,所述容器盖上还贯穿安装有第二导流管。
其中,所述第二导流管与第二存储容器相通,所述第二存储容器同第二气体压力调节机构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案:所述第二导流管通过第二开关阀门同所述第二存储容器相通,所述第二开关阀门为三通阀;所述三通阀的入口端(21)和所述第二导流管相连接,所述三通阀的第一出口端(23)和泵相连接,所述三通阀的第二出口端(22)和第二存储容器相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二气体压力调节机构(10、12)均为风机。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先实施例:所述第一导流管上安装有第一开关阀门;所述第一导流管和第一存储容器相连接,所述第一导流管,与第一存储容器,相连接的连通管道的输入端设有过滤装置。
通过实施本实用新型可取得以下有益的技术效果:容器盖和容器配合使用,容器盖上贯穿安装有第一导流管、第二导流管和第三导流管,第一导流管上安装有第一开关阀门,第二导流管上安装有第二开关阀门,第一导流管和/或第二导流管的插入深度可以调节,第三导流管和气体调压机构相连接。在第一导流管和第一存储容器相连接、第二开关阀门关闭且气体压力调节机构输出负压时,样品溶液就会从第一存储容器中沿第一导流管进入到容器内,此时调整第一导流管的插入深度并且调整气体压力调节机构使其输入正压,这样就可以把第一导流管插入端以上的多余样品溶液压回第一存储容器从而达到精确控制流入到容器内的液体体积的目的;在第二导流管和泵连通时,可以通过泵向容器内加入样品溶液,待反应完成后,关闭第二导流管和泵的通路并同时打开第二导流管和第二存储容器的通路,调节第二导流管插入深度并让第二存储容器内为负压状态,这样就可以让第二导流管插入端以上的液体流入到第二存储容器内,即可以精确控制这部分液体的体积。
很显然,通过实施本实用新型可以精确高效地控制加入到容器内的液体体积和从容器内取出的液体的体积。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工作状态一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工作状态二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液体体积控制装置,包括容器6和与所述容器6配合使用的容器盖3,所述容器盖3上贯穿安装有第一、二、三导流管7、8、9。所述第三导流管9和第一气体压力调节机构10相连接。所述第二导流管8与第二存储容器11相通,所述第二存储容器11同第二气体压力调节机构12连接。其中,所述第二导流管8通过第二开关阀门2同所述第二存储容器11相通,所述第二开关阀门2为三通阀,所述三通阀的入口端21和所述第二导流管8相连接,所述三通阀的第一出口端23和泵1相连接,所述三通阀的第二出口端22和第二存储容器11相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二气体压力调节机构10、12均为风机。此外,所述第一导流管7上安装有第一开关阀门4,所述第一导流管7和第一存储容器5相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华阳利民仪器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华阳利民仪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38264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