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矿物绝缘防火母线槽有效
申请号: | 201120374804.X | 申请日: | 2011-09-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10665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02 |
发明(设计)人: | 李挺;李娜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永勤 |
主分类号: | H02G5/06 | 分类号: | H02G5/06 |
代理公司: | 北京东正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12 | 代理人: | 张亦华 |
地址: | 650217 云南省昆***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矿物 绝缘 防火 母线槽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力设备领域,具体来说是涉及一种在发电、输电装置中使用中的大电流矿物绝缘防火母线槽。
背景技术
母线槽指用高导电率的铜、铝质材料制成的,用以传输电能,具有汇集和分配电力的产品。通常在电站或变电站输送电能用的总导线为母线槽结构。通过它可以将发电机、变压器或整流器输出的电能输送给各个用户或其他变电所。现有技术的母线结构通常将导电带固定在母线糟中,通过母线槽实现连接,由于母线槽没有密封,因此很容易导致电流短路故障的发生、甚至造成人员伤亡。作为母线槽技术的一种改进,封闭式母线槽技术逐渐发展、成熟。封闭式母线槽通常由载流导体、壳体和绝缘护套材料组成,母线壳体通常采用优质冷轧钢板制成,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防护等级;载流导体采用符合GB5585.1-5585.3标准的电工用铜材料、导体接点的接触面进行了特殊处理使连接部位接触可靠,发热低,使用安全可靠,绝缘材料具有绝缘性能好、抗老化、无毒、低烟等项性能指标。
传统母线槽采用的矩形导体结构,具有表面积小、载流量差,并且在两端的接头部位无法安装连接插件箱;而且在传统母线槽中,通常使用的绝缘材料是聚氯乙烯,其防火性能差,且在燃烧时会释放大量有害气体,对人体造成伤害;而采用云母作为阻燃材料时,很容易在高温下形成硬壳及碳化,短时间内造成短路。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已有母线槽的载流限制及方便与外接连接性,同时提高阻燃、耐火性能提出一种新型结构的矿物绝缘防火母线槽。
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矿物绝缘防火母线槽,包括外壳,薄管导电体和氧化镁绝缘层,薄管导电体固定在外壳内部,并在其间采用氧化镁绝缘层填充,薄管导电体成中空矩形结构,其相对的两边为圆弧状;在薄管导电体的顶端与外接电线的连接端的内壁固定导电带,外壁上、下边分别固定上瓦形导电片和下瓦形导电片。
外壳内固定的薄管导电体个数不小于1个,相邻薄管导电体的顶端之间及薄管导电体与壳体之间用陶瓷绝缘片隔离。
外壳形状为通常采用矩形。
瓦形导电片的两端向下弯曲。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具有的优点包括:(1)中空矩形薄管导电体相对的两边采用圆弧状,增加了导电体的表面积,提高了电流的载流量;(2)母线槽内部填充的氧化镁绝缘层绝缘性能强,阻燃、高温下不会产生有毒气体,减少了对人体的伤害;(3)母线槽顶端的薄管导电体用内导电带和瓦形导电片结构形成双导体结构,提高了母线槽与外界的连接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矿物绝缘防火母线槽剖面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矿物绝缘防火母线槽的顶端结构图;
图中,1、薄管导电体;2、氧化镁绝缘层;3、导电带;4-1、上瓦形导电片;4-2、下瓦形导电片;5、陶瓷绝缘片;6、外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具体描述,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矿物绝缘防火母线槽剖面结构图,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是在不锈钢材质的外壳6内部固定若干个薄管导电体1,采用氧化镁绝缘层2填充在薄管导电体和外壳之间的空间形成绝缘介质。在薄管导电体的结构设计上采用了中空的矩形管状结构,同时为了增加整个导电体的外表面积,提高载流量,将矩形导电体的两个对边弯曲成圆弧状。本实用新型的母线槽在端部结构设计上采用了双导体结构,如图2的顶端结构图所示,薄管导电体顶端的内部空腔内固定导电带3,其外部上、下边分别固定上瓦形导电片4-1和下瓦形导电片4-2,这样的结构可以将外接的导电线与薄管导电体紧密夹持固定在一起,同时在连接处增加了接触面积,减少了接触电阻。为了在导电槽的端部提高绝缘效果,相邻薄管导电体之间及其与壳体之间用陶瓷绝缘片5隔离,如图2所示。
以上所述,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案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结构变化,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永勤,未经李永勤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37480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