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分泥斗有效
申请号: | 201120372110.2 | 申请日: | 2011-09-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38273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30 |
发明(设计)人: | 彭镜泊;陈典助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沙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3B5/64 | 分类号: | B03B5/64 |
代理公司: | 长沙正奇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43113 | 代理人: | 卢宏 |
地址: | 410011 ***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分泥斗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浓缩分级设备领域,具体为一种分泥斗。
背景技术
分泥斗为脱泥浓缩设备,其分级效率一般为30-40%,主要用于水力分级机前对原矿进行脱泥、矿石浓缩、脱水,以提高磨矿机给矿浓度,还可以用在各种矿泥选别设备前来控制给矿浓度。而且分泥斗的锥体体积较大,在生产流程中可以兼有储矿作用。
中国专利ZL201020530906.1公开了一种改进的浓缩器,包括一容纳物料且竖直设置的浓缩斗,该浓缩斗底端形成有出料口,所述浓缩斗顶端封闭,其顶面设有供物料溢出的溢流管,浓缩斗上部侧壁设有供物料流入的进料口;所述进料口面积大于出料口面积,所述进料口与进料管连接,进料管上设有压力泵。在实施过程中,当物料由压力泵经进料管输送至浓缩斗后,在压力泵压力作用下,物料沿着浓缩斗壁的螺旋线流向出料口,在这过程中,由于物料颗粒重力的作用,浓缩斗下部浓度较大的物料经出料口流出,进入下一工艺流程;而浓缩斗上部浓度较小的物料经过浓缩斗顶面的溢流管溢出。该专利依靠自然沉降,对粗矿和细泥的分离效果不好。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的分泥斗依靠自然沉降,对粗矿和细泥的分离效果不好的不足,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分泥斗,该分泥斗在斗体下部设置高压进水管,从而使得粗矿和细泥得到较好的分离效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分泥斗包括斗体,该斗体底部设有排料管,所述斗体上部设有溢流堰和给矿管,其结构特点是,所述斗体下部设有进水管。
进一步地,所述给矿管位于斗体的顶部;更进一步地,在所述斗体顶部设有一中心给料筒,该中心给料筒与给矿管相连通。
所述给矿管的出口方向与所述中心给料筒相切,便于物料进入斗体后螺旋旋转。
为了排出上升的细泥,所述溢流堰下侧设有细泥排料管。
所述斗体为倒椎形结构,便于粗矿料直接从斗体下端的排料管排出。
藉由上述结构,所述分泥斗是一种结构简单的圆锥分级机,其外形为一倒立的圆锥。该设备由中心给料筒、斗体、排料管、进水管、溢流堰等组成。
矿浆沿切线方向给入中心给料筒,通过中心给料筒均匀给到斗体,矿浆在斗体自然沉降,同时在斗体底部进高压水。矿浆在沉降过程中与上升水流相遇。在此过程中沉降速度大于上升水流速度的粗颗粒便沉在槽底,细泥随着上升水流进到溢流槽,通过溢流堰经细泥排料管排出。
给矿粒度一般小于2mm,分级粒度为74mm溢流堰,高压水压11.77×104~14.71×104pa.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引入高压进水管,使得粗矿从排料管排出,而细泥经过溢流堰下的细泥排料管排出,分泥效果好,且结构简单,不需要动力操作方便,可广泛用于矿山工程。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阐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结构原理图。
在图中
1-给矿管; 2-斗体; 3-进水管; 4-排料管; 5-细泥排料管; 6-溢流堰。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分泥斗,如图1所示,包括倒椎形的斗体2,该斗体2底部一侧设有与该斗体底部连通的排料管4,所述斗体2上部设有溢流堰6所述溢流堰6下侧设有细泥排料管5。所述斗体2下部设有进水管3。所述斗体2顶部设有一中心给料筒,该中心给料筒与给矿管1相连通,且给矿管1的出口方向与所述中心给料筒相切。
物料通过给矿管1经中心给料筒进入斗体2,呈斗体2内壁螺旋下降,11.77×104~14.71×104pa高压水经过进水管3进入斗体2内,大颗粒的矿料经过排料管4直接排除,细料则在高压上升水的推动下,通过溢流堰6排出,其中细泥通过细泥排料管5排出。
上述实施例阐明的内容应当理解为这些实施例仅用于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在阅读了本实用新型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各种等价形式的修改均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沙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长沙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37211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