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风缸试验的水循环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120361255.2 | 申请日: | 2011-09-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10053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02 |
发明(设计)人: | 郝文宏;陈进荣;李宏民;王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北车集团大同电力机车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3/02 | 分类号: | G01N3/02;G01N3/12;B01D35/027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吴贵明;余刚 |
地址: | 037038***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试验 水循环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辅助试验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用于风缸试验的水循环设备。
背景技术
风缸打压作为检验风缸性能的重要工序之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水循环处理设备起着很大的作用,而现有的水循环设备,管道单一,对水资源的浪费十分严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用于风缸试验的水循环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水循环系统中用水量较大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风缸试验的水循环设备包括:储水罐,与风缸相连通;过滤装置,包括:第一过滤装置和第二过滤装置,第一过滤装置设置在储水罐的进水口和风缸的出水口之间,第二过滤装置设置在储水罐的出水口和风缸的进水口之间。
进一步地,第一过滤装置包括:第一自吸泵,其进水口与风缸的出水口相连;油水分离器,其进水口与第一自吸泵的出水口相连;以及第一活性炭过滤器,其进水口与油水分离器的出水口相连,第一活性炭过滤器的出水口与储水罐的进水口相连。
进一步地,第二过滤装置包括:第二自吸泵,其进水口与储水罐的出水口相连;第二活性炭过滤器,其进水口与第二自吸泵的出水口相连,第二活性炭过滤器的出水口与风缸的进水口相连。
进一步地,油水分离器与第一活性炭过滤器之间以及第二自吸泵与第二活性炭过滤器之间均设置有流量计和压力表。
进一步地,第一活性炭过滤器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阀体,第二活性炭过滤器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二阀体。
进一步地,储水罐的底部设置有排污阀,储水罐的端面上设置有连通器。
进一步地,水循环设备还包括支撑装置,支撑装置包括:用于支撑储水罐的第一支撑架和用于支撑风缸的第二支撑架。
进一步地,储水罐设置在第一支撑架上,第一过滤装置和第二过滤装置分别设置在第一支撑架向外延伸的两个侧面平台上。
进一步地,第二支撑架为平行设置的多组,每组第二支撑架均为两个,两个第二支撑架中的一个为固定支架,另一个为活动支架,活动支架沿风缸的垂直于风缸轴线的水平方向可移动地设置。
进一步地,第二支撑架上端安装有夹持风缸的滑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水循环设备包括:储水罐和过滤装置。其中,储水罐与风缸相连通;过滤装置包括:第一过滤装置和第二过滤装置,第一过滤装置设置在储水罐的进水口和风缸之间,第二过滤装置设置在储水罐的出水口和风缸之间。本实用新型的连接简单,各设备成本低,并在注水过程中采用循环方式,通过水循环设备中的过滤装置将水中的杂质分离出去,减少换水次数,在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的同时,减少了对水资源的浪费。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风缸试验的水循环设备的实施例的总体装配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的水循环设备的第一支撑架的侧视示意图;以及
图3示出了图1的水循环设备的第二支撑架的侧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风缸试验的水循环设备的实施例的总体装配示意图。参见图1,图1中的箭头方向为水循环设备中水的流向,从图中可以看出,本实施例的水循环设备,包括:储水罐10和过滤装置。其中,储水罐10与风缸30相连通;过滤装置包括第一过滤装置21和第二过滤装置22,其中第一过滤装置21设置在储水罐10的进水口13和风缸30的出水口之间,第二过滤装置22设置在储水罐10的出水口15和风缸30的进水口之间。这种循环系统,将风缸30在测试过程中所用到的水存储在储水罐10中,并在下次测试中将存储在储水罐10中的水返回至风缸30中,使得水资源在测试过程中可以循环使用,达到节约的目的。
优选地,储水罐10采用不锈钢材料,可防止在使用过程中产生铁锈等杂质,材料方便使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北车集团大同电力机车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中国北车集团大同电力机车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36125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