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发动机上的静态混合器有效
申请号: | 201120348077.X | 申请日: | 2011-09-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24060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23 |
发明(设计)人: | 高建成;金满;张东东;沈奖奖 | 申请(专利权)人: | 高建成 |
主分类号: | B01D53/94 | 分类号: | B01D53/94;B01D53/56;F01N3/28 |
代理公司: | 杭州丰禾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14 | 代理人: | 柯奇君 |
地址: | 3222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发动机 静态 混合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空气混合器,尤其是涉及一种发动机上排气系统的静态空气混合器。
背景技术
自70年代开始混合器应用后,迅速在国内外各领域得到推广应用。静态混合器主要构件静态混合单元在混合过程中并不运动,而是凭借流体本身的能量并借助静态混合单元的作用使流体得到分散混合。其中适合湍流混合的静态混合器采用的是扭曲叶片的形式,随着流速的增大,在流动的断面方向会产生激烈的涡流和很强的剪切力。当气缸工作情况下,如果排气系统排放废气直接进入大气,而废气是的含有氮的氧化物,会对大气层产生极大污染。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废气的污染,通过催化还原含有氮的氧化物的废气,将静态混合单元作为一个混合反应装置(SCR),在催化剂尿素混合液作用下,废气中含有氮的氧化物经反应可得到无污染的氮气;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新颖,在催化剂尿素混合液作用下,能充分混合废气和尿素混合液催化剂,并能将废气中的含氮的氧化物催化还原成无污染的氮气的静态空气混合器。
为解决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发动机上的静态混合器,包括混合器外管、内管、混合液喷嘴座和空气辅助座,内管固定在混合器外管内,且位置靠近混合器外管的出口端,内管的管内设有多组叶片;混合液喷嘴座和空气辅助座设在混合器外管上,空气辅助座处在混合液喷嘴座和内管之间。
作为优选,所述内管的外侧壁上设有多个凸苞,内管通过凸苞焊接在混合器外管的内壁上,安装和更换内管方便。
作为优选,所述混合液喷嘴座倾斜设置在混合器外管上,其与混合器外管的倾斜角度是60°。
作为优选,所述多组叶片交错排列,且每组叶片上均设置加强筋。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静态混合器,发动机排放的废气通过混合器外管的入口端进入混合器外管的内腔中,混合器外管上设的混合液喷嘴座喷射尿素混合液作为催化剂与混合器外管的内腔中含氮的氧化物废气进行混合反应,空气辅助座处于混合液喷嘴座和内管之间,作用是将气液混合的反应物缓冲,使得其进行充分混合催化还原,再经过内管,最终还原反应成无污染的氮气。因此,该发动机上的静态混合器优点是:结构新颖,混合充分,催化还原效果好,处理后排出的气体是氮气,降低废气中污染物排放量,污染小。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图1中沿A-A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1、图2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一种发动机上的静态混合器,由混合器外管4、内管3、混合液喷嘴座6和空气辅助座5构成,混合器外管4前部的出口端和后部的入口端设置用于配合安装的法兰1,混合器外管4形状是两端口径小中部内径大,且其内径缩小处通过两个连为一体的锥形管42、43面过渡,其前部靠近出口端的小口径管体较长,用于配装内管3;内管3套钳在混合器外管4的内侧,具体是内管3的外侧壁上设有多个凸苞31,并通过这些凸苞31焊接在混合器外管4的内壁上。内管3的管内设有多组叶片2,叶片交错规则排列,如图2所示排列成呈折花式涡旋结构,并且每组叶片上均设置加强筋21。混合液喷嘴座6和空气辅助座5设在混合器外管4上,具体是设在混合器外管4内径较大的中部,空气辅助座5处于喷嘴座6和内管3之间,混合液喷嘴座6倾斜设在混合器外管4上,其与混合器外管4倾斜角度是60°。使用时,空气辅助座5和混合液喷嘴座6分别将空气和尿素混合液喷入混合器外管4的内腔中。因此,空气辅助座5中用于喷射空气的入口与混合液喷嘴座6的用于喷尿素混合液的入口相对应设置。混合器外管4的中部内径大是为了使废气和尿素混合液充分混合,给催化还原反应提供高效反应的空间。锥度管面43的作用是使得气流加速,从而使得气体在出口端折花式涡旋结构的多组叶片2处再次高速、充分混合反应,催化还原彻底,反应效果好,排出的反应产物氮气污染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高建成,未经高建成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34807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