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动脉腔内支架有效
申请号: | 201120345131.5 | 申请日: | 2011-09-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70043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13 |
发明(设计)人: | 李潮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潮 |
主分类号: | A61B17/12 | 分类号: | A61B17/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70 北京市丰***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动脉 支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主要用于修复动脉血管的动脉腔内支架,属于可植入人体的医用器件。
背景技术
目前,在动脉疾病的治疗中,尤其是对于血管瘤、动脉夹层等病变,常采用动脉腔内介入方法进行治疗,即将动脉腔内支架送入动脉病变部位,通过覆膜支架在动脉腔内重建动脉壁,恢复正常血流。随着对动脉腔内支架的应用扩展,开始探索对临近动脉分支部位的病变进行治疗。例如,在进行肾下腹主动脉瘤的覆膜支架治疗中,当近端瘤颈的长度小于15mm时,可能出现I型内漏而不适合采用目前通用的覆膜支架治疗,通常需要改为手术治疗。同时,近端瘤颈长度小于15mm的病人往往是病变的后期,病人年龄偏大,手术中风险增加。因此,对于此类病人的治疗仍然是临床的难题之一。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合理的动脉腔内支架,即通过在已有覆膜支架的基础上套接更大直径的外围覆膜支架,用以封闭中部支架与动脉瘤壁之间的间隙,适合于治疗位于分支动脉远侧且动脉瘤颈长度小于15mm的动脉瘤,避免I型内漏的发生,降低治疗风险。
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动脉腔内支架主要由外围支架与中部支架通过支架连接件连接而成,支架和支架连接件表面覆有膜或织物,膜或织物与支架固结在一起。
在本实用新型中,外围支架为Z型结构或网格结构,外围支架直径与中部支架直径之比在1.1-2.0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中,外围支架长度与中部支架长度之比在0.1-0.9之间,外围支架边缘距同侧中部支架边缘的距离在10mm-60mm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中,支架连接件的一端与中部支架相连接,另一端与外围支架相连接,连接件的长度在1mm-20mm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中,覆盖在中部支架的膜或织物与覆盖在外围支架和支架连接件的膜或织物为连续结构。
本实用新型在应用时,与现有动脉腔内支架的应用相同,也是通过支架输送系统将动脉腔内支架送入病变区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动脉腔内支架的结构示意图,1为外围支架,2为中部支架,3为支架连接件,4为膜或织物。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的动脉腔内支架,由外围支架1与中部支架2通过支架连接件3连接而成,外围支架为Z型结构,直径38mm,中部支架直径30mm,外围支架直径与中部支架直径之比为1.27,外围支架长度为30mm,中部支架长度为100mm,外围支架长度与中部支架长度之比为0.33,外围支架边缘距同侧中部支架边缘的距离分别为30mm和40mm,连接件的长度为5mm,覆盖在中部支架的织物与覆盖在支架连接件及外围支架的织物相连续。
本实用新型可在中部支架外部封闭中部支架与动脉瘤壁之间的间隙,避免I型内漏的发生,提高支架治疗的成功率。
上述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方案举例,保护范围依权利要求所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潮,未经李潮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34513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