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应用于造影管和微导管的头端曲度可变的医用管有效
申请号: | 201120339774.9 | 申请日: | 2011-09-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36789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30 |
发明(设计)人: | 方亦斌;李强;刘建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方亦斌;李强;刘建民 |
主分类号: | A61M25/00 | 分类号: | A61M25/00;A61M39/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0433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应用于 造影 导管 曲度 可变 医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以应用于造影管和微导管的头端曲度可变的医用管,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脑血管病是导致人类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我国更已成为死亡的首要原因。脑血管造影术是诊断脑血管病的最有效方法之一,目前仍是诊断脑血管病的金标准。
脑血管造影是90年代以来广泛应用于临床的一种崭新的X线检查新技术,它是先选一入路动脉,一般选用右股动脉,通过右股动脉放置一动脉鞘,通过该动脉鞘管选用不同导管,在导丝引导下,经过主动脉弓进入弓上的各个分支动脉,注入含碘造影剂。对造影剂所经过的血管轨迹连续摄片,通过电子计算机辅助成像获取脑血管的形态称为脑血管数字减影造影(DSA)。通过脑血管造影可以非常好地了解脑血管的形态和病变。
影响脑血管造影的成功率和并发症率的最主要因素就是接受检查者主动脉弓的发育的不同。主动脉弓分为I、II和III三个分型,分型越高,超选越困难,血管越迂回,在年轻人中,I型最为常见,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粥样硬化的影响,血管越来越迂曲,主动脉弓也逐渐向II型和III型转变。在老年人中,II型和III型主动脉弓的比例非常高。由于分支血管与主动脉弓的夹角不同,在进行脑血管造影时,将导管送入分支动脉的难度也不同,I型最为容易,III型最为困难,如果伴有主动脉弓的发育异常,则脑血管造影的难度更大。
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提高和预期寿命延长,接受脑血管造影的老年患者越来越多。为了提高脑血管造影成功率和安全性,使用优良的导管是至关重要的。
现有的造影导管在生产时都将头端预先塑成某种固定的形态,最常用的是单弯造影管。对于正常发育的主动脉弓,单弯造影能较容易的进入脑供血动脉近端,并能在导管的配合下顺利的达到合适的高度。
而对于部分非正常发育的主动脉弓,使用单弯很难将导管头端稳定地送入分支血管开口。此时可使用头端特殊形态的导管,包括“Simon”导管,“Mani”导管等。通过使用这些导管可以容易的将导管头送到分支血管开口,但当远端血管也非常迂曲时,往往很难向导管送到更高更满意的位置。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我们可以使用交换导丝和交换技术,选用特殊头端导管将导丝送入分支血管开口以远后,再更换另一根相对比较柔软的导管,顺着导丝达到需要的高度。但交换技术不仅使受检查者承担了更多的材料费用,而且造成操作时间延长,脑缺血事件发生率明显升高。
与上述造影管原理相同,微导管是进行血管内治疗的必要器具,微导管是进行血管内治疗的必要器具,无论是预塑型的还是术中人工塑型的微导管,在操作过程中都固定在某一角度。而由于血管的迂曲,成角不规则,以及治疗过程中需要调整微导管的角度,都必须将微导管撤出后重新塑型,再重新输送至病变部位,增加了手术时间,操作风险。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应用于造影管和微导管的头端曲度可变的医用管,可以根据血管与分支血管的夹角不同,调节医用管头部的曲度,降低医疗成本,提高手术的成功率与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应用于造影管和微导管的头端曲度可变的医用管,包括注射连接器和与其相连接的导管,伸入主动脉弓的所述导管的头端植入金属片,所述金属片连接埋藏在导管壁内的导线,所述导线连接医用管外部的变频电源。
所述导管是伸入主动脉弓及弓上血管的造影管或伸入更远端的脑供血动脉或病灶内的微导管。
所述金属片是两种膨胀系数不同的金属铆合制成的双金属片。铆合而成的双金属片在温度变化时,因膨胀系数不同而发生弯曲,从而使导管头部曲度可变。
所述导线在注射连接器和导管的连接处伸出医用管外部。导线伸出医用管外部,在需要改变导管头端曲度时可与变频电源相连,通过电流的热效应,使双金属片弯曲。
所述导管的管径根据应用不同,选择不同,造影管的常用型号为5F,即周径为5MM,微导管的管径由1.5F-3F不等,通常造影管长度为90CM,微导管长度为150CM。
所述双金属片通常弯曲角度为45-90°,根据血管迂曲程度,还可以采用其他的角度。
使用时,通过变频电源接通电路,由于电流的热效应,双金属片产生温度变化,由于膨胀系数不同而发生弯曲,通过调节电流的大小,控制金属片的弯曲程度,使得导管头端可变,并稳定在一定的角度范围内。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提高了现有技术中造影管和微导管的通用性,伸入血管的过程更加安全,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和安全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方亦斌;李强;刘建民,未经方亦斌;李强;刘建民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33977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