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线夹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120337815.0 | 申请日: | 2011-09-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20908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16 |
发明(设计)人: | 洪进富 | 申请(专利权)人: | 湘铧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L3/06 | 分类号: | F16L3/06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6 | 代理人: | 梁挥;常大军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线夹结构,特别涉及一种具有吸附部与焊接部,以便于吸附与焊接的线夹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装置的不断发展,其内部的数据与信号传输量也随之变得越来越大。一般而言,在电子装置内部各电子零组件之间,通常都必须要利用适当的线材来传输电力、数据与信号。然而,在现今的电子装置中,为了让电子装置所占用的空间变小,通常只能在电子装置有限的内部空间中弯折线材。
在此状况下,当电力、信号或数据经由线材传输时,往往容易因为线材的不当弯折而造成电阻增加、电压下降、信号衰退与数据传输速度变慢等问题。此外,当电力通过线材时,往往会产生电场与磁场,其强度通常与距离息息相关。在弯折线材时,一旦线材十分靠近对电场或磁场敏感度相当高的电子零组件,往往会对其造成信号的干扰。
再者,在将多种线材设置在电子装置有限的内部空间时,几乎难以避免彼此之间会因为弯折造成彼此缠绕的情况。在遇到电子装置损坏或功能异常,需要维修人员进行检修时,往往会因为线材的缠绕而造成查线时的困扰。
为了能够有效控制和管理线材的弯折路径,通常会在电子装置的内部空间中,寻找适当的固定物(如壳体或基板),并在固定物上设置多个线夹,藉以夹固线材,使线材沿着经过妥善设计的较佳弯折路径弯折延伸。
在上述的技术背景下,环顾现有的线夹,多半是利用线夹勾或螺丝等组件来将线夹固定于上述的固定物(如壳体或基板)。然而,不论是在电子装置有限的内部空间,或是在电子零组件密集的电子装置半成品中,利用上述的固定方式来固定线夹结构往往十分不便,因而容易造成固定线夹的工艺成本偏高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欲解决的技术问题与目的:
有鉴于在现有技术中,线夹多半是利用线夹勾或螺丝等组件来将线夹固定于上述的固定物(如壳体或基板),因而普遍存在固定线夹的工艺成本偏高的严重问题。缘此,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线夹结构,其是易于利用焊接的方式结合于电子装置内的固定物。
本实用新型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所采用的必要技术手段是提供一种线夹结构,包含:
一焊接部,沿一第一方向延伸;
一连接部,自该焊接部沿一U形轨迹向上延伸出,且该U形轨迹的缺口朝向一与该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
一夹线部,自该连接部沿一C形轨迹向上延伸出,且该C形轨迹的缺口朝向该第一方向;以及
一吸附部,自该夹线部朝该第一方向伸出,并且具有一吸附平面,供一组件吸取装置吸取。
上述的线夹结构,其中,该焊接部还开设一焊料辅助接着孔。
上述的线夹结构,其中,该焊接部、该连接部、该夹线部与该吸附部通过将一金属板材加以弯折而一体成型。
上述的线夹结构,其中,该金属板材为一铜质板材。
上述的线夹结构,其中,该铜质板材的厚度介于0.1mm至0.5mm之间。
本实用新型对照现有技术的功效:
相较于上述现有技术所提供的线夹及其固定方式,多半是利用线夹勾或螺丝等组件来将线夹固定于上述的固定物(如壳体或基板),因而普遍存在固定线夹的工艺成本偏高的严重问题。反之,由于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线夹结构中包含了吸附部与焊接部,因此,不仅可利用组件吸取装置轻易地通过吸附部的吸附平面而将线夹结构加以吸取。
更重要的是,在组件吸取装置吸取线夹结构时,更可轻易地在焊接部或电子装置内的固定物上,黏涂或沾附焊料,藉以依据实际需要,将线夹结构的焊接部焊接于电子装置内的固定物(如上述的壳体或基板)。相形之下,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线夹结构确实更易于固定于电子装置内的固定物,因而可以有效降低固定线夹结构所需的工艺成本。
通过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显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线夹结构的立体外观图;
图2显示利用组件吸取装置吸取线夹结构,以便将线夹结构焊接于电子装置内的固定物的示意图;
图3显示将线夹结构的焊接固定于固定物的示意图;
图4显示焊料流入焊料辅助接着孔以辅助将线夹结构固定于固定物,并在完成焊接固定后,可供一线材夹置的示意图;以及
图5显示将线材夹置于夹线部后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
1 线夹结构
2 组件吸取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湘铧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湘铧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33781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