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沉淀池过滤堰有效
申请号: | 201120324331.2 | 申请日: | 2011-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23978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23 |
发明(设计)人: | 张旭光;张中源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旭光 |
主分类号: | B01D36/04 | 分类号: | B01D36/04 |
代理公司: | 吉林市华明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22207 | 代理人: | 孙文斌;张玉致 |
地址: | 132011 吉林省***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沉淀 过滤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沉淀池过滤堰是用于污水处理最终沉淀池的过滤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城市污水处理企业一般执行国家污水排放一级B标准,一级B标准中悬浮物指标SS≤20mg/L,如果污水处理要升级到一级A的排放标准,悬浮物指标SS≤10mg/L。目前使用转盘过滤器处理能实现一级A排放标准,但是安装转盘过滤器需要单独建设厂房,设备造价也较昂贵,所以提高水处理排放标准受到限制。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沉淀池过滤堰,用本技术能降低沉淀池排放水的悬浮物,提高污水处理排放的等级,且过滤结构简单、造价低。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沉淀池过滤堰,包括沉淀池、设在沉淀池周边的出水槽,包括刮吸泥机、刮吸泥机的航架两端装有机轮,机轮由池壁支撑,刮吸泥机的集泥槽与航架固连,其特征在于:在出水槽侧面设有以出水槽侧壁为公共壁的导水槽,导水槽另一侧壁是由滤布和格栅架组成的滤水板组件,滤水板组件上部装有挡水板,导水槽的公共壁上部装有活动的出水堰板,滤水板组件的外侧贴有移动的反冲洗吸盘,反冲洗吸盘与连杆铰接,并通过连杆与刮吸泥机航架铰接,连杆与航架间装有拉簧,反冲洗吸盘与软吸管连接,软吸管另一端置于刮吸泥机的集泥槽上,软吸管上装有自吸泵,自吸泵与刮吸泥机固连。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1、在沉淀池原有的出水槽前面增加了具有过滤功能的导水槽,因为导水槽的滤布纤维密度为10微米,已经广泛应用在转盘过滤器等水处理设备上,出水浓度在10mg/L以下,所以提高了污水处理排放的等级。2、有效过滤面积大,滤水板与出水槽并行,因此滤水板围绕沉淀池周边,由于过滤面积大能降低出水堰板前后液位差,提高过滤效果。3、反冲洗设备安装在刮吸泥机上,无需重新占用场地,可节省大量前期投入资金;4、用本技术提高水质等级,不需要单独建设厂房,既可设计在新建的水处理装置上,也可对旧的水处理装置进行改造,其结构简单,安装维修方便,降低造价。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沉淀池过滤堰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沉淀池过滤堰的导水槽局部结构放大图。
图中1排泥管、2反冲洗吸盘、3吸泥管、4沉淀池、5滤水板组件、6出水槽、7池壁、8出水堰板、9机轮、10导水槽、11挡水板、12连杆、13拉簧、14软吸管、15自吸泵、16航架、17集泥槽、18排水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沉淀池过滤堰,包括沉淀池4、设在沉淀池周边的出水槽6,出水槽与排水管道18连通;包括刮吸泥机、刮吸泥机的航架16两端装有机轮9,机轮由电机驱动在池壁7上移动,使刮吸泥机在沉淀池4内移动;刮吸泥机的集泥槽17与航架16固连,与吸泥管3、排泥管1连通,集泥槽17在沉淀池内移动;本技术在出水槽一侧面设有以出水槽侧壁为公共壁的导水槽10,导水槽10另一侧壁是由滤布和格栅架组成的滤水板组件5;导水槽的底面封闭,滤水板组件5的上部装有挡水板11,导水槽的公共壁上部装有活动的出水堰板8,依据出水高度需要可调整出水堰板8的高度;反冲洗吸盘2贴附在滤水板组件5的滤布上,反冲洗吸盘2与连杆12铰接,并通过连杆12与刮吸泥机航架16铰接,连杆与航架间装有拉簧13,以保持吸盘以适当的力度贴附在滤布上,刮吸泥机航架移动时能带动反冲洗吸盘沿滤布表面向前移动,反冲洗吸盘是长方形状的,中间是导水槽,周边是防卡卷边以保证运行时不损坏滤布,反冲洗吸盘与软吸管14连接,软吸管另一端置于刮吸泥机的集泥槽17上,软吸管上装有自吸泵15,自吸泵固定在刮吸泥机上,自吸泵由控制单元控制,工作时,沉淀池上部的处理水经滤水板组件5、导水槽10、、导水槽的出水堰板8、、出水槽6、排水管道18排出池外,被滤布拦截下来的悬浮物,通过反冲洗的吸盘2、软吸管14、自吸泵15送到刮吸泥机的集泥槽17里,回到工艺前端再处理。本技术的导水槽10是设在出水槽6的单侧,导水槽也可以设在出水槽的双侧,增加过滤能力,两侧结构相同。为防止处理系统悬浮物突然增高,反冲洗装置可以设置多套,在液位高于界定值时可启动多套反冲洗装置,通过加强反冲洗,清理滤布,降低液位高度,直到系统恢复正常。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旭光,未经张旭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32433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