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接触器固定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120321959.7 | 申请日: | 2011-08-30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17624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09 |
| 发明(设计)人: | 吴志友;沈世博;刘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北车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电力牵引研发中心 |
| 主分类号: | H01H50/02 | 分类号: | H01H50/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 代理人: | 张红莲 |
| 地址: | 116022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接触器 固定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结构技术,尤其是涉及一种接触器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接触器是利用线圈流过电流产生磁场,使触头闭合以控制负载的电器。接触器可快速切断交流与直流主回路,并且能够频繁地接通与大电流控制电路,可以用于控制电动机,也可用于控制工厂设备、电热器等电力负载。接触器不仅能接通和切断电路,而且还具有低电压释放保护作用。接触器控制容量大,适用于频繁操作和远距离控制。
但是,现有的接触器的主电路的接线端和控制电路的接线端分别位于接触器的前后两侧,接触器在安装在一个安装面上时,通常将控制电路的接线端位于接触器的前部,主电路的接线端位于接触器的后部,与安装面的距离很近,进而导致主电路的接线端的空间很小,在接触器安装和维护过程中,接线操作非常不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接触器固定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缺陷,便于接触器的接线操作,提高接触器安装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并且可以节省安装空间。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接触器固定装置,包括安装架、第一铜排和第二铜排;
所述安装架包括立板和水平板,所述立板的下端与所述水平板的一端连接,所述立板与接触器的后部绝缘连接,所述水平板与接触器的底部绝缘连接;
所述第一铜排和第二铜排为弯折形状,所述第一铜排的一端与接触器主电路的一个接线端连接,所述第一铜排的另一端向接触器的前方延伸;
所述第二铜排的一端与接触器主电路的另一个接线端连接,所述第二铜排的另一端向接触器的前方延伸。
优选地,还包括:
第一转接板、第二转接板和若干个绝缘端子;
所述第一转接板和第二转接板为矩形板条,所述第一转接板与接触器的后部连接,所述第二转接板与接触器的下部连接;
所述第一转接板通过所述绝缘端子与所述立板连接,所述第二转接板通过所述绝缘端子与所述水平板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铜排的一端和接触器主电路的一个接线端一并安装在与所述立板连接的一个绝缘端子上;
所述第二铜排的一端和接触器主电路的另一个接线端一并安装在与所述立板连接的另一个绝缘端子上。
优选地,所述水平板上开设有通孔,所述第二铜排竖直穿过该通孔并且向接触器的前方延伸,并通过所述绝缘端子与水平板的下表面连接。
优选地,所述立板的两侧边具有翼板,所述翼板上具有与接触器安装面安装的接触器安装孔。
优选地,所述第一转接板和第二转接板上分别具有三个安装孔,分别为转接板安装孔和两个绝缘端子安装孔;
所述转接板安装孔位于所述第一转接板和第二转接板的中部;
所述两个绝缘端子安装孔分别位于所述转接板安装孔的两侧,所述两个绝缘端子安装孔与绝缘端子的一端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铜排包括与所述立板平行的第一L形板、与所述第一L形板上端连接且与所述水平板平行的条形板;
所述第一L形板上远离所述条形板的一端具有第一铜排安装孔,所述条形板上远离所述第一L形板的一端具有第一接线孔。
优选地,所述第二铜排包括第二L形板以及与所述第二L形板前端垂直连接的第三L形板;
所述第二L形板上远离所述第三L形板的一端具有第二铜排安装孔,所述第三L形板上远离所述第二L形板的一端具有第二接线孔。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接触器固定装置,通过弯折形状的第一铜排和第二铜排与接触器主电路的一个接线端连接,第一铜排和第二铜排的另一端向接触器的前方延伸,进而形成较大的接触器接线空间,便于对接触器实施接线操作。
并且,安装架的立板和水平板与接触器的后部和底部绝缘连接,立板与接触器安装立面连接,能够提高接触器安装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接触器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安装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提供的转接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铜排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提供的第二铜排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接触器; 2-安装架; 21-立板;
22-水平板; 3-第一转接板; 4-第二转接板;
5-第一铜排; 6-第二铜排; 7-绝缘端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北车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电力牵引研发中心,未经中国北车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电力牵引研发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32195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协议转换装置
- 下一篇:用于萃取物的胶囊及其制造方法和咖啡冲泡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