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常压水蓄能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20309209.8 | 申请日: | 2011-08-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54144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30 |
发明(设计)人: | 刘洪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佩尔优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F13/00 | 分类号: | F24F13/00;F24F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邦信阳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1012 | 代理人: | 王昭林;崔华 |
地址: | 100036 北京市海淀***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常压 蓄能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蓄能技术,特别涉及一种常压水蓄能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冬天需要热源、夏天需要冷源的空气调节技术使用愈来愈普遍。通常情况下,空调系统的电力负荷昼重夜轻,空调用电与电网其他负荷争峰让谷是造成电网峰谷负荷差的主要因素之一。为保证电网的安全、合理和经济运行,鼓励用户调荷,实现“移峰填谷”,供电企业实行了峰谷分时电价。
空调蓄能技术就是应用于峰谷分时电价制度下的一种调荷技术,利用蓄能设备在空调系统没有负荷或负荷较小的时段将能量储存起来,在空调系统负荷较大的时段将这部分能量释放出来,从而达到电网“移峰填谷”、平衡负荷并使用户节约电费的双赢局面。
水蓄能是以水为蓄能介质,利用循环水温变化时所吸收和释放的显热进行热量(或冷量)的储存。根据使用对象和储存温度的高低,可以分为蓄冷和蓄热。以水蓄冷系统为例,在夜间电价低谷时段,采用制冷机将来自蓄能水槽的温水降温至预定蓄冷温度,并将其注入蓄能水槽中保存。待白天电价高峰时段,将蓄冷水槽中的冷水抽出送往空调末端,代替制冷机向负荷供冷。通过上述手段能够降低制冷机在电价高峰时期的运行功率,从而节省空调的运行费用。
通常,为减少空调循环水与设备及管路的腐蚀,空调循环水在使用前必须经过处理,除去其中的有害物质,降低其溶氧量。普通空调系统为半闭式系统,在整个空调系统中,只有在用于收容和补偿系统中水的胀缩量而设置的膨胀水箱中有很小的水面与大气相同,而且该水箱中的水基本静止,流入循环管路的可能性不大,因此,空调水系统内循环水的溶氧量几乎不会增加。
但是在水蓄能技术应用中,为降低蓄能水槽的造价,通常蓄能水槽采用开式结构,即水槽内的水面直接与大气相通,其面积少则几十平方米,多则可达几百甚至上千平方米,大大增加了氧气溶于水的机会,导致经过处理的空调循环水的溶氧量短时间内就恢复到自然水的状况。循环水的溶氧量增加,一方面会加快空调水系统的锈蚀速度、缩短使用寿命;另一方面有利于水中微生物的生长,增加流动阻力,降低传热效率。
在水蓄热工程中溶氧量的影响尤为突出,由于温度高,腐蚀速度大大增加。无法控制溶氧量成为制约水蓄热工程推广的一个重要因素。
为克服上述缺陷,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四种方式处理。一是缩短空调循环水的水处理时间间隔,增加水处理的次数;二是在水面布满漂浮物,尽可能减少水面与大气的接触面;三是在建造时使水槽上部的气相空间尽可能小,当水充满水槽后密闭水槽的上部空间,使水槽中的总氧气量不再增加;四是在水蓄热工程中,向水槽上部空间注入水蒸汽,以水蒸汽隔断氧气与水面的接触。
采用以上四种方式均能达到一定的效果。但是,采用方式一,使水处理费用大大增加;采用方式二,水槽中的漂浮物会由于日久破损而下沉,影响水槽的正常使用;采用方式三,对水槽的顶部形状、结构均有影响,设备的造价会相应提高;采用方式四,需要不断的补充水蒸汽,以维持因冷凝而降低的压力。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地隔绝氧气与水面接触的常压水蓄能装置。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常压水蓄能装置包括密闭式常压容器、上布水器、下布水器和氮气源,其中,所述上布水器和下布水器位于所述容器内,所述容器的顶部设有呼吸安全阀和进气管,所述进气管上设有调节阀,所述进气管连接氮气源。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调节阀为自力式压力调节阀,并且所述压力调节阀上设有导压管,所述导压管插入所述容器的顶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调节阀为电控调节阀,并且所述容器的顶部气相空间内设有氧气浓度探测器,该氧气浓度探测器和电控调节阀均与计算机控制系统相连。
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常压水蓄能装置中,所述上布水器和下布水器可以采用本领域内任意常规的布水设备,例如布水管、均流布水板等。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密闭式常压容器”是指能在-0.49kPa~2kPa的内压范围内正常工作的密闭式钢制水罐、水箱、钢筋混凝土水池或其他材料制造的密闭式容器。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压力值均指表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佩尔优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佩尔优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30920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硅微纳米结构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生产碳酰氯的设备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