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自负吸防滴漏式灌装阀有效
申请号: | 201120303422.8 | 申请日: | 2011-08-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19865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16 |
发明(设计)人: | 苏武会;石卓栋;徐志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强度环境研究所;北京航天斯达新技术装备公司;天津航天斯达新技术装备有限公司;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65B39/04 | 分类号: | B65B39/04;B67C3/28 |
代理公司: | 核工业专利中心 11007 | 代理人: | 高尚梅 |
地址: | 100076***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负 滴漏 灌装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体灌装机,属于包装设备,具体涉及一种自负吸防滴漏式灌装阀。
背景技术
液体灌装机的形式多种多样,在液体灌装机领域,决定灌装机技术水平的关键部件之一就是灌装阀,灌装阀的结构直接决定了灌装质量和效果。
为了保证包装品质,要求在灌装阀关闭后不能有物料滴到包装容器外侧,也就是要求灌装机不滴漏。而对于液体灌装机而言,灌装阀关闭后难免会有微量残留物料,尤其是粘度相对较大的物料,比如食用油、润滑油等。
因此,液体灌装机一般都会设置防滴漏装置。目前,最常用的防滴漏措施有两种:一种是负吸防滴漏法,一种是接料槽防滴漏法。负吸防滴漏法是在灌装阀阀芯与阀杆中间都设置有细长孔,该孔与抽负压设备相通,将残余物料抽走。接料槽防滴漏法是在灌装阀下设置接料槽,灌装时,接料槽退回原位,灌装阀关闭时,接料槽伸出,置于灌装阀下方,将滴漏的液体收集,避免其污染包装容器,收集后的液体再集中排放。
上述两种防滴漏的方法存在的缺点:
1.负吸防滴漏法需要真空发生器等设备,需要残余物料收集装置,成本相对较高。需要定期将收集的残余物料清理,增加了操作时间。另外,收集到的残余物料往往不能满足品质要求,造成了物料的浪费。
2.接料槽防滴漏法相对负吸法结构简单,但是也需要将收集的物料清理,同时也造成了物料的浪费。另外,由于在被灌装容器和灌装阀口之间有接料槽的存在,导致灌装法口与容器口距离较大,增加了容器口的精准定位难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新的液体灌装防滴漏方法,即在灌装阀关闭时,再灌装阀阀芯内部形成负吸腔,以达到负吸防滴漏的效果,最终提供一种能提高灌装效率,降低液体物料损耗,从而降低生产成本的自负吸防滴漏式灌装阀。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方案:一种自负吸防滴漏式灌装阀,包括阀体9、与阀体9下端密封连接的阀口1,阀体9上端开有进料口11,阀体9与阀口1围成的物料腔13的中心位置设有阀杆10和阀芯2,阀杆10上端穿过阀体9上部,阀杆10下端与阀芯2密封滑动连接,阀芯2的下端与阀口1贴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阀杆10与阀芯2之间通过密封环12连接,阀杆10下端设有活塞6,活塞6和阀芯2内侧下端面之间安装有弹簧3,阀芯2内部设有芯内导向柱5,所述的芯内导向柱5与活塞6内侧密封连接;密封环12与活塞6之间形成负吸腔A,活塞6与芯内导向柱5之间形成过渡腔B;阀杆9下端、阀芯2下端和芯内导向柱5的中心均开有与活塞内腔相通的孔,阀芯2下部开有与物料腔13相通的孔,阀杆10开有连通负吸腔A与活塞内腔的孔。
如上所述的一种自负吸防滴漏式灌装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阀体9和阀芯2之间设有外导向套7,外导向套7与阀芯2滑动配合,外导向套7下端设有套筒4。
如上所述的一种自负吸防滴漏式灌装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导向套7为环形套筒形状。
如上所述的一种自负吸防滴漏式灌装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阀芯2与芯内导向柱5之间通过螺纹连接。
如上所述的一种自负吸防滴漏式灌装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阀体9下端与阀口1通过密封圈8密封连接,阀杆10与阀体9通过密封圈8密封连接。。
本发明的效果在于:由于该灌装阀将阀芯做了特殊设计,所以在关闭阀芯的时候,阀芯会将灌装阀芯下方的残余物料吸入阀芯内腔,在下次开阀时,再把腔内液体灌入包装容器中,整个过程自动完成,不需要其他防滴漏机构,不会造成液体物料的浪费,提高了灌装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自负吸防滴漏式灌装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I-I向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自负吸防滴漏式灌装阀处于关闭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自负吸防滴漏式灌装阀处于关闭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阀口;2.阀芯;3.弹簧;4.套筒;5.芯内导向柱;6.活塞;7.外导向套;8.密封圈;9.阀体;10.阀杆;11.进料口;12.密封环;13.物料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强度环境研究所;北京航天斯达新技术装备公司;天津航天斯达新技术装备有限公司;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未经北京强度环境研究所;北京航天斯达新技术装备公司;天津航天斯达新技术装备有限公司;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30342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