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锂离子电池有效
| 申请号: | 201120286285.1 | 申请日: | 2011-08-08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50520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22 |
| 发明(设计)人: | 周明杰;俞兆喆;王要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海洋王照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海洋王照明技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M10/0525 | 分类号: | H01M10/0525;H01M2/12 |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何平 |
| 地址: | 518100 广东省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锂离子电池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带有热塑性导气管的锂离子电池。
背景技术
随着锂离子电池在移动电话、笔记本电脑及其它数码产品方面的广泛应用,人们对锂离子电池的性能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不但希望锂离子电池具有优秀的电化学性能、低廉的价格,同时还要求锂离子电池具备可靠的安全性能。
由于锂离子电池的充放电过程存在电化学反应,且反应过程中会产生气体,如果气体的产生量远远超过电池外壳所能承受的膨胀力时,则会出现电池爆炸;电池爆炸的威力往往会伤及人身安全。因此,相比较于现有锂离子电池的外壳,如,金属外壳、塑料外壳和铝塑膜外壳,铝塑膜外壳具有能量密度高,对复杂的电池电芯结构适应性强。
这种铝塑膜软包装的锂离子电池内部成真空状态,当电池在滥用的条件下内部发生安全问题时,内部产生气体而使得压力增大,当内部压力超过铝塑复合膜或者热封部位的承受极限时铝塑膜发生破裂,导致能量释放。但是,这种自身的安全机制对压力的释放位置和后果均存在不确定性,有着很多的不确定因素。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有效释放锂离子电池内部气体的锂离子电池。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锂离子电池,包括包装壳体以及设置在所述包装壳体上被极耳胶密封封装的电池极耳,其中,在所述极耳胶位置设有热塑性导气管,该热塑性导气管的一端置于所述包装壳体内部,另一端采用热熔封端。
针对该锂离子电池,优选热塑性导气管的材质为PP材料,且热塑性导气管为直径为2~10mm、长度为10~40mm的圆管。
本实用新供的锂离子电池的包装壳体,由于热塑性导气管与外界相接处端采用热熔封端;这样,当锂离子电池内部气体压力升到足以冲破铝塑复合膜之前,热塑性导气管的热熔封端端口将率先打开,释放出锂离子电池包装壳内部的气体,缓解锂离子电池内部的气压,进而起到避免锂离子电池的包装壳体爆炸现象发生,提高了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锂离子电池的极耳胶位置的封装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锂离子电池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和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锂离子电池,包括铝塑复合膜材质的包装壳体1以及设置在包装壳体1上且被极耳胶3密封封装的电池极耳2。在包装壳体1的极耳胶3位置设有热塑性导气管4,即位于极耳胶3上起电极作用的电池极耳2的附近;所述热塑性导气管4的一端置于所述包装壳体1内部的腔体5,该热塑性导气管4的另一端采用热熔封端,该热熔封端的端口所能承受的气压力远小于铝塑复合膜所能承受的压力;这样,该锂离子电池在正常状态,即其内部气体气压不足以冲破热塑性导气管4的热熔封端的端口,热塑性导气管4处于密封状态,此时可以保证锂离子电池正常使用;但是,当锂离子电池的内部气体压力升到足以冲破热塑性导气管4的热熔封端的端口,此时热塑性导气管4将电池内部腔体5所聚集的气体通过热塑性导气管4释放到大气中,缓解锂离子电池内部的气压,进而起到避免锂离子电池的包装壳体爆炸现象发生,提高了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
在选择热塑性导气管4的材质时,可以选择耐压值适中、且又能极耳胶保持良性热封的材质,如,PP材料,其可以保证正常锂离子电池在正常使用状态下不漏气。
为了便于热塑性导气管4与包装壳体1密封严实,热塑性导气管优选圆管,当然,也可以选择椭圆形管或方管。圆管的直径为2~10mm,优选6mm;该热塑性导气管4的长度不宜过长,也不宜过短,如果热塑性导气管的长度过长,则不易将包装壳体1内的气体及时释放出来,过短,则会出现热塑性导气管4内部一端在铝塑膜热封时被封死的情况。因此,热塑性导气管的长度为10~40mm,优选25mm。
应当理解的是,上述针对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表述较为详细,并不能因此而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专利保护范围的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海洋王照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海洋王照明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海洋王照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海洋王照明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28628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