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车辆射频识别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120277551.4 | 申请日: | 2011-08-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17294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09 |
发明(设计)人: | 郑箘;蒋遂平;代合鹏;张帆;关炀;赫敬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七○六所 |
主分类号: | G06K17/00 | 分类号: | G06K1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6 | 代理人: | 梁挥;祁建国 |
地址: | 100854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射频 识别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辆射频识别系统,特别是一种可移动的车辆射频识别系统。
背景技术
传统方式对机动车的车牌号码及其图文的自动识别,主要是采用摄像机对车牌摄像,然后用计算机对所摄图像进行模拟算法判别。这种模拟算法利用机器判别,识别难度大,对识别设备要求高,且识别可靠性低,经常识别不出车牌号码及其图文,不够经济、实用。
新型的车辆射频识别系统,采用在识别装置中嵌入电子芯片,存储车辆信息,弥补了传统摄像机对车牌摄像车辆信息少,不能防伪等许多缺陷,为车辆管理的智能化提供了一个平台。
中国实用新型专利ZL 201020255780.1公开一种无线射频识别系统的节点控制装置,包括机柜、节点控制器、数据连接线、天线、横梁,所述的天线通过横梁固定在机柜上,所述的节点控制器通过数据连接线与天线连接。
由于该专利文献公开的无线射频识别系统包括机柜、横梁,因此不具备可移动性,整个节点控制装置只能安装在固定区域,为车辆识别应用带来诸多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车辆射频识别系统,以方便架设在任何需要进行车辆识别的环境下,安装使用不需要任何辅助施工。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射频系统,包括处理控制装置、电池供电装置、解密装置、射频识别装置、显示装置和通信装置,其中,电池供电装置与处理控制装置连接;解密装置与处理控制装置连接;射频识别装置与处理控制装置和电池供电装置同时连接;显示装置与处理控制装置和电池供电装置同时连接;通信装置与处理控制装置和电池供电装置同时连接。
上述的车辆射频系统,其中,所述射频识别装置包含射频前端、控制电路和射频识别天线,所述控制电路与所述处理控制装置和所述电池供电装置分别相连。
上述的车辆射频系统,其中,所述射频前端为基于R1000芯片的射频电路模块。
上述的车辆射频系统,其中,所述解密装置为基于PSAM卡的数据加密系统。
上述的车辆射频系统,其中,所述通信装置包含无线网络装置和3G通信装置,所述无线网络装置和所述3G通信装置分别与所述处理控制装置相连。
上述的车辆射频系统,其中,所述无线网络装置与一无线网络天线相连。
上述的车辆射频系统,其中,所述3G通信装置与所述3G天线及所述电池供电装置相连。
上述的车辆射频系统,其中,所述电池供电装置由蓄电池、充电器和直流电源转换模块组成,所述蓄电池分别与所述充电器和所述直流电源转换模块相连。
上述的车辆射频系统,其中,所述显示装置为LED双色显示屏。
上述的车辆射频系统,其中,所述显示装置通过无线方式与所述处理控制装置相连。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功效在于,系统内电池供电装置能在不接电情况下为处理控制装置、射频识别装置、显示装置以及通信装置供电,便于系统移动。通过增加处理控制装置和通信装置,方便系统数据传输、远程维护和程序更新。该车辆射频识别系统可适用于不同环境下的车辆移动识别管理、不停车收费和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特别是不允许进行土建施工的应用场合。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可移动的车辆射频识别系统的组成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电池供电装置组成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射频识别装置连接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通信装置连接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
1-处理控制装置
2-射频识别装置
21-射频前端 22-控制电路
23-射频识别天线
3-显示装置
4-解密装置
5-通信装置
51-无线网络装置 52-无线网络天线
53-3G通信装置 54-3G天线
6-电池供电装置
61-充电器 62-蓄电池
63-直流电源转换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以更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方案及功效,但并非作为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限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七○六所,未经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七○六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27755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