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机房设备排风口吸热蒸发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20264446.7 | 申请日: | 2011-07-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54985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30 |
发明(设计)人: | 李俊晖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俊晖 |
主分类号: | F28D15/02 | 分类号: | F28D15/02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李晓林 |
地址: | 432400 湖北省***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机房设备 风口 吸热 蒸发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机房设备排风口吸热蒸发装置。
背景技术
上世纪六十年代,随着通信程控交换技术的发展,机房环境已经不能满足程控交换设备的运行要求,程控机房需要一种在各种环境下均可使用的排热设备,由于固有定式的影响,业者普遍想到了当时已经日趋成熟的空调技术,机房空调的设计思路延续至今,也在后来者不断的完善中步入当下的市场环境。
由于通信行业不断发展,机房设备发热量不断增加,致使原有的机房散热技术出现了各种难以解决的问题,如耗能巨大、机房内部冷热不均等瓶颈现象。加之机房设备仍在不断增加运算能力和发热量,长此以往机房空调终将无法满足机房散热的需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机房设备排风口吸热蒸发装置,通过直接吸收机房设备排风口释放的热量并排出到室外,使机房设备排放的热量最低限度的影响机房空间温度。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为:机房设备排风口吸热蒸发装置,其不同之处在于:其主体包括换热器,换热器本体为一个充注适量换热介质的密闭管路,换热器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换热器第一汇管、换热器第二汇管,换热器第一汇管、换热器第二汇管之间连通有多根蒸发导管,蒸发导管上密布有换热翅片,换热器第二汇管开有用于连接液体支管的进液口,换热器第一汇管顶部设置有热管并联连接器。
按以上方案,所述热管并联连接器包括纳子接头,纳子接头内部的管道中设置有拦液球,拦液球的上端管道设置有拦液排气口,拦液球的下端管道设置有止落片,拦液排气口直径小于拦液球直径。
工作原理:机房设备排风口吸热蒸发装置安装在机房设备机柜门板内或其它机房设备排风口,换热器包含的蒸发导管周围设置有多片用以增加蒸发导管换热面积的的换热翅片。换热器管路内充注液态换热介质,当换热器内不发生热交换时为满液状态,拦液球上浮处于顶端堵住防液排气口,液体无法向上流动。一旦换热器内发生热交换,换热器液体发生沸腾,气体上升到达拦液排气口处,液面下降,拦液球随液面下降而下降,拦液排气口打开,气体顺利的通过拦液排气口顺管路排出到室外,直至液面上升带动浮球上升再次堵住排气口。气态换热介质导到室外放热冷凝装置中降温并冷凝为液体后通过进液口回流至换热器内,如此循环以达到吸热降温的效果。
对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特点如下:
1)、该机房设备排风口吸热蒸发装置,直接吸收排风口释放的热量并排出到室外,使机房设备排放的热量最低限度的影响机房空间温度。
2)、该机房设备排风口吸热蒸发装置,热管并联连接器可有效的避免液体向上流动影响后部其他部位吸热后气体向室外部分流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机房设备排风口吸热蒸发装置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机房设备排风口吸热蒸发装置下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机房设备排风口吸热蒸发装置实施例机柜背门正视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机房设备排风口吸热蒸发装置实施例机柜背门侧视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机房设备排风口吸热蒸发装置热管并联连接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请参考图1、图2、图3和图4,本实用新型机房设备排风口吸热蒸发装置,其主体包括换热器1,换热器1本体为一个充注适量换热介质的密闭管路,换热器1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换热器第一汇管5、换热器第二汇管6,换热器第一汇管5、换热器第二汇管6之间连通有多根蒸发导管3,蒸发导管3上密布有换热翅片4,换热器第二汇管6开有用于连接液体支管的进液口7,换热器第一汇管5顶部设置有热管并联连接器2。如图2所示的进液口7与液体支管8相连通。
具体的,请参考图5,热管并联连接器包括纳子接头2-1,纳子接头2-1内部的管道中设置有拦液球2-4,拦液球2-4的上端管道设置有拦液排气口2-2,拦液球2-4的下端管道设置有止落片2-3,拦液排气口2-2直径小于拦液球2-4直径。纳子接头2-1上部与气体支管9相连接。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俊晖,未经李俊晖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26444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