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镍氢动力电池有效
申请号: | 201120254890.0 | 申请日: | 2011-07-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34631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01 |
发明(设计)人: | 陈端典;陈文明;李培坤;张桂生;尹纯 | 申请(专利权)人: | 泉州劲鑫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30 | 分类号: | H01M10/30;H01M2/26 |
代理公司: | 泉州市博一专利事务所 35213 | 代理人: | 洪渊源 |
地址: | 362000 福建省泉***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动力电池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镍氢动力电池,它具有较强的集流效果能提高镍氢动力电池大电流放电效果。
背景技术
镍氢电池系8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高新技术产品,为高能量密度的新型电源,镍氢电池在性能上具有比容量大、比能量高等优点,可大电流充放电,耐过充能力强,安全可靠,无记忆效应,能长时间工作,而且没有污染,被称为“绿色电池”,代表了二十一世纪电池产品的发展方向,广泛用于移动通讯、便携式计算机、电动工具、航天等领域。由于移动电话和电动车的迅速发展,镍氢电池的市场容量非常大,前景也很好。
特别是在动力电池领域,镍氢动力电池目前是混合动力汽车所用电池体系中唯一被实际验证并被商业化、规模化的电池体系,全球已经批量生产的混合动力汽车全部采用镍氢动力电池体系。现有混合动力电池99%的市场份额为镍氢动力电池。目前各大厂家在制作镍氢动力电池时,多数采用集流盘对正极进行集流,以提高电池高功率放电性能,但其生产过程中,集流盘需要与正极预留的发泡镍进行焊接,极易出现焊接电流不稳定现象,过大则会将发泡镍焊穿,导致电池短路,过小则出现虚焊现象,使得电池内阻增大,无法达到要求的高功率放电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镍氢动力电池,它能提高镍氢动力电池大电流放电效果。本实用新型该种电池的生产工艺无需使正极和集流盘进行点焊,因此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它不仅降低了镍氢动力电池的加工难度,提高生产稳定性,而且减少次品废品的产生。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镍氢动力电池,包括钢壳、正极帽、正极、负极以及将正极和负极隔开的隔膜,所述正极、隔膜以及负极卷绕并设于钢壳内,正极的上端形成未填充活性物质的预留发泡镍部,且该预留发泡镍部向中心磨平并突出隔膜的上端,负极的下端突出于隔膜的下端,且负极下端电连接于钢壳底部,所述镍氢动力电池还包括一发生形变的集流架,该集流架包括横向的上、下端板以及夹设于上、下端板之间的纵向弹片,所述上端板与正极帽焊接,所述下端板与预留发泡镍部抵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改进,所述上端板的上端面设有点焊点,且上端板和正极帽之间通过点焊连接。
所述下端板的下端面分布有凸起,这些凸起能嵌入预留发泡镍部内,从而增大了集流架和正极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了正极的导电性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改进,所述预留发泡镍部的材料为发泡镍;所述上端板、下端板以及弹片的材料分别为铁、镍、铝或铜中的一种或多种。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下端板的材料为镍,所述弹片的材料为铜,且上、下端板和弹片的表面均覆盖有电镀层。
为了增强负极导电性能,所述负极下端与钢壳底部之间设有泡沫镍底垫或泡沫铜底垫。
由上述对本实用新型的描述可知,和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本实用新型的镍氢动力电池具有较强的集流效果,它能提高镍氢动力电池大电流放电效果,此外,由于集流架一直处于变形状态,即弹片受到压缩,极组会受到弹片产生的向下的压力,从而使得负极和钢壳底部的电接触有所改善,进而提高负极的导电性能。
2、本实用新型的镍氢动力电池具有较强的性能,它可满足10C放电的要求,最大放电电流可达到100A,30A放电中值电压在1.18V以上,交流内阻在3mW以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集流架的左侧结构示意图。
图3为集流架的俯视图。
图4为集流架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一种镍氢动力电池,包括钢壳1、集流架2、正极帽3、正极4、负极5以及将正极4和负极5隔开的隔膜6。隔膜6采用英国SciMaT生产的特殊尼龙隔膜。
继续参照图1,正极4、隔膜6以及负极5卷绕并设于钢壳1内,正极4的上端形成未填充活性物质的预留发泡镍部41,且该预留发泡镍部41向中心磨平并突出隔膜6的上端,负极5的下端突出于隔膜6的下端。正极4通常由正极基材(图中未画出)以及填充于正极基材上的活性物质组成,该正极基材通常为发泡镍,正极4的活性物质通常为球形氢氧化镍;负极5通常由负极基材(图中未画出)以及填充于负极基材上的活性物质组成,该负极基材通常为网状金属,负极5的活性物质为合金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泉州劲鑫电子有限公司,未经泉州劲鑫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25489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