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灌缝机手摇升降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20254842.1 | 申请日: | 2011-07-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81503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04 |
发明(设计)人: | 朱永山;周善喜;姜成龙;张冬利 | 申请(专利权)人: | 宿迁市科路养护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C23/09 | 分类号: | E01C23/09 |
代理公司: | 淮安市科文知识产权事务所 32223 | 代理人: | 陈静巧 |
地址: | 223600 江苏省宿***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灌缝机 手摇 升降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机械装置,特别涉及用于路面修复的灌缝机,更具
体地说是灌缝机手摇升降装置。
技术背景:
公路路面遭遇破裂损坏后,为了防止它沿破损处继续开裂,造成更大范围的损坏而影响车辆行驶和交通安全,有关部门必须从速维修。灌缝机是对公路路面进行及时修复的常用机械。维修时,施工人员先要对路面破损开裂处进行清缝预处理,再采用灌缝机向裂缝中注入灌缝材料,使破损的路面得到有效修复,达到平整如初。然而,当某地施工完毕后,需要转场到另一地点施工时,因灌缝机的动力驱动不能满足转场要求,有的还不带驱动装置。所以,转场时便需要用其他动力车辆拖挂转运。拖挂时必须将灌缝机的前部抬起,使它与拖挂它的动力车辆后部连接。而单靠人力抬起灌缝机的前部,既费人力又费时间,而且还很不安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灌缝机手摇升降装置,目的在于通过在灌缝机的前部位增设该装置,以实现灌缝机省力省时地与拖挂它的动力车辆衔接,完成灌缝机的灵活转场。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
本实用新型设置在灌缝机的前部位,主要由活动支撑、内套管、中套管、外套管、丝杠、摇把组成。所述的外套管穿过灌缝机的底盘,穿过处、外套管外壁焊接在底盘上;所述的活动支撑的下端设有底座、上端与内套管焊接;所述的中套管位于外套管与内套管之间,中套管的上端设有与丝杠旋接的并紧螺母,丝杠穿过外套管与摇把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解决方案
所述的活动支撑的底端为球状体,该球状体位于其底座内,与底座为有旋转活动间隙的连接。
所述的内套管的管壁上设有多组可对穿管壁的通孔。
所述的中套管的下部设有一组对穿管壁的通孔。
所述的外套管的下部设有一组对穿管壁的通孔;外套管的顶部设有封堵板。
所述的外套管内壁与丝杠之间设有轴承。
所述的外套管、中套管、内套管或均为方管,或均为圆管。
所述通孔的孔径一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一)本实用新型有效地解决了灌缝机的作业转场问题,省力、省时,还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能。
(二)本实用新型所设有的活动支撑,即使遇作业场所地面不平,由于活动支撑底端球状体的作用,可以使灌缝机底盘与路面保持平行,避免了手摇升降装置底座与地面接触不稳,而产生灌缝机机位置的移动,有利于灌缝作业操作的稳定性。
(三)本实用新型还可作为无前轮灌缝机的前支撑件。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活动支撑与内套管焊接后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套管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4为本实用新型外套管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
本实用新型主要由活动支撑1、内套管2、中套管3、外套管4、丝杠5、摇把6等组成。外套管穿过灌缝机(图中未表示)的底盘7;所述的活动支撑下端的球状体11设置在底座12内,上端焊接内套管;所述的中套管位于外套管与内套管之间,中套管的上端设有与丝杠5旋接的并紧螺母31,丝杠与摇把6连接。所述的内套管的管壁上设有多组可对穿管壁的通孔21。所述的外套管内壁与丝杠之间设有轴承41。
如图1、3所示,
所述的中套管的下部设有一组对穿管壁的通孔32。
如图1、4所示,
所述的外套管的下部设有一组对穿管壁的通孔42;外套管的顶部设有封堵板43。
以下结合附图,简述本实用新型的各种存在状态:
(一)灌缝机在前往施工场地之前,手摇升降装置的内套管底部通孔、中套管通孔、外套管通孔,对准成为同心圆通孔,用销轴穿入同心圆通孔中固定之。此时装置呈收起状态,距地面位置最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宿迁市科路养护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宿迁市科路养护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25484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