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可改变谐振频率的同轴腔体滤波器有效
申请号: | 201120249644.6 | 申请日: | 2011-07-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78351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3-28 |
发明(设计)人: | 廉嘉乐 | 申请(专利权)人: | 凯镭思通讯设备(上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P1/202 | 分类号: | H01P1/202;H01P1/207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5 | 代理人: | 赵志远 |
地址: | 200335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改变 谐振 频率 同轴 滤波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滤波器,尤其是涉及一种可改变谐振频率的同轴腔体滤波器。
背景技术
近年来,全球无线通讯技术飞速发展、逐步成熟,为人们的移动通讯提供了极其便捷的服务。与此同时,无线通讯技术也在逐步的进入自动控制领域,各种标准的无线通讯协议相继推出。目前为止,出现的无线通讯技术主要有LTE、GPRS/CDMA、Bluetooth、GSM、无线HART等。无线通讯技术在工业控制领域中的应用研究正在成为近年来自动化领域的研究热点。滤波器、双工器都是通信设备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器件,其性能价格比也越来越具有挑战性。滤波器是通信设备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器件,其性能价格比也越来越具有挑战性。在今年关于LTE-Advanced和802.16m成为4G候选技术,并且继续评估。现在由于TD和WiMAX之间的市场定位不同,大家也是比较共识性的,认为LTE和演进技术作为新一代宽带无线通信的主流技术来发展。根据需求的不断更新一个比较明显的变化就是滤波器与双工器的选择性。另一方面不管,现在的移动通信的制式也不外乎就两种,一种是G网、另一种是C网;不论第三代移动通信中的体制是频分体制(例如:WCDMA)还是时分体制(例如:TD-SCDMA)都会用到滤波器、双工器、天线等设备的搭配来实现通信信号的发送与接收,滤波器与双工器在移动通信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通常在同轴腔体滤波器中,频率的高低取决于单腔的尺寸与谐振柱的尺寸,单腔越高谐振柱越细越长那么对应的频率越低,反之单腔越矮同时谐振柱又胖又矮那么对应的频率也就越高。
在同轴腔体滤波器中产生更改频率的方法很多。一般采用增加单腔的高度或者增加谐振柱的高度,还可以在谐振柱上增加法兰盘。但是要在制定的外形尺寸内设计一个频率较低的产品同时又要考虑功率要求,在设计上比较麻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性能稳定、成本较低的可改变谐振频率的同轴腔体滤波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可改变谐振频率的同轴腔体滤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腔体、盖板、三个调谐组件、两个谐振柱组件,所述的盖板盖在腔体上,所述的三个调谐组件为左调谐组件、中调谐组件、右调谐组件,所述的两个谐振柱组件为左谐振柱组件、右谐振柱组件,左调谐组件穿过盖板后与左谐振柱组件连接,所述的右调谐组件穿过盖板后与右谐振柱组件连接。
所述的两个谐振柱组件均包括金属谐振柱、介质谐振柱、固定底座,所述的介质谐振柱形状与金属谐振柱相同,介质谐振柱的柱体外径与金属谐振柱的柱体内径一致,伸入金属谐振柱的柱体内部,并紧密配合,所述的固定底座一端与金属谐振柱底部连接,所述的固定底座的另一端与腔体固定连接。
所述的两个谐振柱组件的固定底座之间设有固定杆,该固定杆两端分别通过螺钉与固定底座和腔体连接在一起。
所述的三个调谐组件均包括调谐螺钉、紧固螺母,调谐螺钉通过紧固螺母固定在盖板上。
所述的介质谐振柱为采用聚四氟乙烯材料的介质谐振柱。
所述的金属谐振柱为金属基材表面镀银的谐振柱。
所述的金属基材为黄铜或易削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只需要在原有的金属谐振柱上加入一个介质谐振柱,结构简单;
2.加入了介质谐振柱的谐振器频率明显降低,实用性好,性能稳定;
3.介质谐振柱的制作工艺简单,成本较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腔体内介质谐振柱与金属谐振柱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
如图1所示,一种可改变谐振频率的同轴腔体滤波器,包括腔体1、盖板8、三个调谐组件、两个谐振柱组件,所述的盖板8盖在腔体1上,所述的三个调谐组件为左调谐组件、中调谐组件、右调谐组件,所述的两个谐振柱组件为左谐振柱组件、右谐振柱组件,左调谐组件穿过盖板8后与左谐振柱组件连接,所述的右调谐组件穿过盖板8后与右谐振柱组件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凯镭思通讯设备(上海)有限公司,未经凯镭思通讯设备(上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24964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