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管道井口光缆滑车有效
申请号: | 201120240620.4 | 申请日: | 2011-07-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33811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01 |
发明(设计)人: | 欧金旭;王洪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北省电力公司襄阳供电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B6/54 | 分类号: | G02B6/54 |
代理公司: | 襄阳中天信诚知识产权事务所 42218 | 代理人: | 何静月 |
地址: | 441002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管道 井口 光缆 滑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缆敷设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说是一种电力通信光缆入地敷设用管道井口光缆滑车。
背景技术
电力光纤通信网是电网调度、信息、自动化等信息传输的基础,是确保电网安全、稳定、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近年来,随着城市的发展,电力通信光缆入地改造项目越来越多。但在管道及其井口敷设光缆施工时存在以下缺陷:
1、光缆与电缆沟产生摩擦,光缆长时间多次牵引,容易磨掉光缆护套上的标识信息(光缆型号、长度等),对光缆维护带来不便;
2、光缆敷设遇到较深的电缆井,牵引时光缆与井壁、井口产生很大的摩擦阻力,严重时还可能造成光缆纤芯损伤;
3、光缆牵引施工强度大、作业时间长、作业效率低,光缆在管道敷设中,平均作业效率为777.4米/小时。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光缆与电缆沟摩擦力大、敷设效率低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管道井口光缆滑车,以提高管道光缆敷设效率,同时又能有效地保护光缆在敷设时不受损伤的目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滑车框架底座上装有井口滑车系统,井口滑车系统的井口滑轮支架通过井口滑轮构架固定有井口滑轮。
所述滑车框架底座上装有管道滑车系统,管道滑车系统的深井滑车构架固定在滑车框架底座上,滑车框架底座与深井滑车构架所连接的孔为腰形孔,深井滑车构架上焊接的横担上装有固定方钢,固定方钢内经上下调节螺钉连接有可上下移动的深井滑车连接臂,深井滑车连接臂通过深井滑轮构架固定有深井滑轮。
敷设光缆时,将滑车框架底座固定在管道井口,光缆分别经井口滑车系统及其管道滑车系统上的滑轮,从井口穿过电缆沟,完成光缆管道敷设。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能满足在不同电缆井口大小和深浅的条件下进行光缆敷设作业,光缆牵引作业效率可达到1084.5米/小时以上,光缆牵引作业人数降低,节省人力成本,有效提高了管道井口光缆敷设效率,同时降低了光缆在管道井口摩擦受力,光缆护套上标识清楚,在保证管道井口光缆敷设施工质量方面起到明显的效果,对电力管道通信光缆维护方便、规范化和标准化管理有着重大意义。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系统简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所示,滑车框架底座10上装有井口滑车系统,两个井口滑轮支架13对称焊接在滑车框架底座10上,井口滑车系统的井口滑轮支架13通过井口滑轮构架12用螺栓固定有井口滑轮11,井口滑轮构架12焊接在井口滑轮支架13上;滑车框架底座10与井口滑轮支架13用40*40*3mm型号的角钢制作成组合式结构,结构轻巧,强度可靠,重量适中,能较好的解决各种管道光缆敷设中存在的材料强度差、不能经久耐用、重量大等问题;井口滑轮11采用合金U型滑轮,滑轮外径为12CM,内径为7 CM,额定负荷可达5.0KN以上;井口滑轮构架12采用40*2 mm的钢板加工,固定牢固、强度可靠,完全满足光缆牵引滑车受力要求;滑车框架底座10上的滑车框架受力臂14可防止滑车受力时移位。
滑车框架底座10上装有管道滑车系统,管道滑车系统上的两个深井滑车构架5对称固定在滑车框架底座10上,滑车框架底座10与深井滑车构架5所连接的孔为腰形孔,用左右调节螺钉9连接,便于根据井口的大小,深井滑车构架5在左右方向可调;深井滑车构架5上焊接的横担8上焊接有固定方钢7,固定方钢7内经上下调节螺钉6连接有可上下移动的深井滑车连接臂4,深井滑车连接臂4通过深井滑轮构架3固定有深井滑轮2;深井滑车构架5用40*40*3mm型号的角钢制作;深井滑车连接臂4与固定方钢7分别采用30*30mm 及32*32mm的方钢制作,便于根据电缆井的深浅作上下调节;深井滑轮2采用合金U型滑轮,滑轮外径为12CM,内径为7 CM,额定负荷可达5.0KN以上,深井滑轮构架3采用40*2 mm的钢板加工,固定牢固、强度可靠,而且对光缆起到保护作用。
序号1为电缆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北省电力公司襄阳供电公司,未经湖北省电力公司襄阳供电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24062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