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旋入式大承载钢管桩有效
申请号: | 201120219852.1 | 申请日: | 2011-06-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57321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3-07 |
发明(设计)人: | 张雷;颜东锋;章国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交物产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5/28 | 分类号: | E02D5/28;E02D5/56 |
代理公司: | 杭州九洲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1 | 代理人: | 韩小燕 |
地址: | 310014 浙江省杭州市下***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旋入式大 承载 钢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钢管桩,特别是一种旋入式大承载钢管桩,主要用作建筑物基础。
背景技术
设置在地面上的建筑物和土木构造物等产生的荷载通常由地基来支撑。因此一旦构造物的重量超过地基的支撑力,就会开始出现不同形态的下沉等异常现象,经过一段时间后下沉倾斜扩大,构造物变得无法继续使用,所以建造一定重量的构造物时,首先要在建设的场所作地质试验,若支撑力不足则需要强化支撑力使用基础桩。例如对于建筑物要强化支撑力可以使用钢管制或混凝土制桩体。可采用将桩体打入地下利用桩体表面和地层之间的摩擦力的方法,也可以采用将桩体埋设到具有所需支撑力的地层的方法。所用桩体的种类随着建筑物的高度、重量、以及距离,具有支撑力地层的深度不同而变化。现有技术中基础桩的施工一般采用打桩的方法,这种方法会伴随着地基的激烈振动和噪音。因此会使周边居民及施工人员苦于振动与噪音的影响。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制造便捷、生产效率高、施工方便的旋入式大承载钢管桩,以增加管桩支撑力或减少打桩数,同时减小施工时产生的震动和噪音。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旋入式大承载钢管桩,包括管状桩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桩体的外圆柱面上同轴制有螺旋形叶片。
所述叶片的螺旋方向为左旋或右旋。
所述叶片为整体制成或由若干段拼接而成。
所述叶片布置于桩体其中一段的外圆柱面上或布置于整个桩体的外圆柱面上。
所述桩体和叶片之间采用焊接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在桩体的外圆柱面上同轴制有螺旋形叶片,加大了桩体前端的有效横截面积,从而明显加强了桩体在铅直方向的承载性,使其能承受更大的下沉力;由于螺旋叶片的存在,在同样承载要求的前提下,减少了打桩数,加快了施工进度;就相同承载力的钢管桩而言,本实用新型施工时可利用螺旋叶片的牵引作用使桩体埋入地下,从而减小了施工时所需的外力,降低了施工功耗;施工时采用旋入式,较之常用的锤击等施工方法大大减小了施工时产生的振动及噪音,大大改善了施工人员和周围居民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更显现代化的文明施工理念。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的主视图。
图2是图1的A-A向剖面图。
图3是实施例2的主视图。
图4是实施例3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包括钢管制成的管状桩体1,其外圆柱面上同轴焊接有螺旋形叶片2(钢制)。本例中叶片2可以是整体成型后直接整体焊接于桩体1表面,也可由若干段拼接后焊接于桩体1表面,该叶片布置于整个桩体1的外圆柱面上,且其螺旋方向为右旋。
本实施例的制造工艺如下:其中桩体1的生产工艺流程为:开平—裁板—磨边—卷管—焊接—整圆—矫直—齐头—检测—包装入库等;螺旋叶片2采用连续冷轧方式生产,产品尺寸性能稳定,生产效率高;最后将叶片2焊接于桩体1的外圆柱面上即可。
在实际应用中,首先在地面上稍加挖掘,将本例钢管桩安装在建筑机械上,立于规定位置,施加旋转力进行旋入。旋至规定深度时将第二节钢管桩焊接在第一节钢管桩上,焊接时注意应将两节钢管桩的螺旋叶片2互相对正。重复以上操作直到桩深达到规定要求,然后将最后一节钢管桩旋入到使钢管桩的顶端部分露出地表在规定高度,即完成打桩工作。
就用作基础桩的钢管而言,如果外径较大的话,刚埋设时,作用在钢管部分上的阻力会比螺旋部分牵引钢管的力更大,使桩体难于顺畅地向地基中进行埋设。因此本实用新型所需外力相对较小,可以选择较小的功率的发动机,对于大力倡导节能降耗的今天更显优势。
本实施例所述钢管桩不仅可用于土木构造、中高建筑物、道路标识、桥梁等基础,还可广泛用于一切类似的基础桩上。其螺旋叶片部分尤其对于软地基有着明显的增加承载载荷的作用。
实施例2: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结构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其区别仅仅在于叶片2的螺旋方向为左旋。
实施例3: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结构与实施例2基本相同,其区别在于叶片2仅布置于桩体1其中一段的外圆柱面上,即桩体1外圆柱面的某一部分焊接有叶片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交物产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交物产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21985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