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焦碳塔预热温度触发控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20209182.5 | 申请日: | 2011-06-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10457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11 |
发明(设计)人: | 王春林;张日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G05D23/30 | 分类号: | G05D23/30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杜军 |
地址: | 310018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焦碳 预热 温度 触发 控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自动化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控制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焦碳塔预热温度的触发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焦碳塔是炼油化工生产部门的重要设备,其工作要求是及时对前段加热炉过来的循环油进行除焦,而除焦需要一定的热量才能进行,因此焦碳塔内的温度要提前进行预热,以保证上游装置和后续装置的平稳运行。为此,焦碳塔的预热温度必须加以控制。
目前,普遍应用的焦碳塔的预热方式是人工干预控制形式,采用操作人员实时监控加热炉处理原油的情况,根据经验触发焦碳塔的预热时间。然后利用计算机进行决策和施加控制指令,传递给集散控制系统的相关控制模块实现控制。其缺点是需要人工的24小时干预,并耗费硬件设备投资,不但占用基本集散控制系统的相关硬件模块,还需要添加控制计算机以及通讯接口等相关设备;同时,由于以来人工经验操作,还存在控制不及时与控制粗糙的情况,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类控制系统的性能。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的技术的不足之处,提高控制系统的性能和实用性,提供了一种焦碳塔预热温度的触发控制装置。
本实用新型采用横河CS3000集散控制系统,具体包括初始参数存储器、工程师接口、操作员接口、塔底温度检测装置、塔底温度误差计算装置、塔底温度控制设定装置、计算模块。
塔底温度控制设定装置分为第一温度控制设定装置、第二温度控制设定装置;计算模块的输出端分别与第一温度控制设定装置和第二温度控制设定装置信号连接;工程师接口和操作员接口分别与计算模块的输入端信号连接;温度检测装置分别与工程师接口、操作员接口信号连接,温度误差计算装置分别与工程师接口、操作员接口信号连接,初始参数存储器分别与工程师接口、操作员接口信号连接。
所述的温度控制设定装置均由设定计算模块、延时模块和设定模块组成,设定计算模块的输出与延时模块的输入信号连接,延时模块的输出与设定模块的输入信号连接;
所述的温度检测装置由检测装置、迟后模块和延时模块组成,检测装置的输出与迟后模块的输入信号连接,迟后模块的输出与延时模块的输入信号连接;
所述的温度误差计算装置由误差计算装置和延时模块组成,误差计算装置的输出与延时模块的输入信号连接。
初始参数存储器存储温度控制装置启动之前温度的实际数据。启动温度控制装置后,操作员接口、工程师接口与温度检测装置、温度误差计算装置通讯,温度检测装置将温度的实际数据发送给工程师接口,工程师接口发送操作指令给操作员接口,操作员接口得到操作指令后运行计算模块把控制信号传递给温度控制设定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利用横河CS3000集散控制系统的各种硬件模块直接实现焦碳塔的预热温度控制,与传统的人工控制相比,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实现容易,而且在实现控制过程中,不需经过计算机与集散控制系统的各种硬件模块的通讯,节省了控制周期,使控制及时可靠。本实用新型适用于炼油、化工、冶金等流程工业领域中基本控制系统是横河CS3000集散控制系统的情形。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温度控制设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温度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温度误差计算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焦碳塔的预热温度控制装置包括初始参数存储器3、工程师接口4、操作员接口5、温度检测装置1、温度误差计算装置2、温度控制设定装置7、计算模块6。
温度控制设定装置分为第一温度控制设定装置7和第二温度控制设定装置8;计算模块6的输出端分别与第一温度控制设定装置7和第二温度控制设定装置8信号连接;工程师接口4和操作员接口5分别与计算模块6的输入端信号连接;温度检测装置1分别与工程师接口4、操作员接口5信号连接,温度误差计算装置2分别与工程师接口4、操作员接口5信号连接,初始参数存储器3分别与工程师接口4、操作员接口5信号连接。
如图2所示,每个温度控制设定装置均由设定计算模块9、延时模块10和设定模块11组成,设定计算模块9的输出与延时模块10的输入信号连接,延时模块10的输出与设定模块11的输入信号连接;
如图3所示,温度检测装置1由检测装置13、迟后模块14和延时模块10组成,检测装置13的输出与迟后模块14的输入信号连接,迟后模块14的输出与延时模块10的输入信号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未经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20918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双模式片内电源电路
- 下一篇:平单轴跟踪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