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新型固封极柱无效
申请号: | 201120201486.7 | 申请日: | 2011-06-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02953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04 |
发明(设计)人: | 温小房;洪英进;周清泉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顾德益电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H33/66 | 分类号: | H01H33/66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诚得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35209 | 代理人: | 方惠春;戚东升 |
地址: | 361000 福建省厦门市同***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固封极柱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固封极柱,按国际专利分类表(IPC)划分属于电器元件类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40.5KV大电流的固封极柱构造。
背景技术
固封极柱是将真空灭弧室和断路器相关的导电零件同时嵌入到环氧树脂这类容易固化的固体绝缘材料中形成极柱,使整个断路器极柱成为一个整体的部件。现有的40.5KV固封极柱产品,其具有上出线、下出线,下出线的上、下两侧部分为直径不同的绝缘壳体,两者结合处为直边,现有的直边一体的极柱在制造过程中容易产生气泡,且该结构形成的爬电距离小,外形不够美观。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固封极柱,可以增大爬电距离,成型制造工艺更方便,且成型后极柱无汽泡产生。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新型固封极柱,包括绝缘壳体,其上有上出线和下出线,下出线的两侧直径不同的绝缘壳体结合处为倾斜过渡构造。
进一步,所述的倾斜过渡构造为圆台壳过渡结构,直径较小的上绝缘壳体向直径较大的下绝缘壳体过渡角为10~25度。
进一步,所述的绝缘壳体上、下出线之间有若干圈等间距布置的伞裙,各伞裙直径为210~225mm。
进一步,所述的绝缘壳体上、下出线之间布置的相邻伞裙的间距为20~45mm。
进一步,所述的绝缘壳体底端面设有四个铜螺母嵌件。
本实用新型通过将现有40.5KV固封极柱上、下绝缘壳体结合处改为倾斜过渡构造,具体生产时该倾斜部位与现有直边结构相比,不容易生产气泡,另外增加了产品整体美观性;本实用新型伞裙的增大进一步加大了该产品的爬电距离,更适合户外耐高压状况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侧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请参阅图1至图3,一种新型固封极柱,包括由环氧树脂绝缘壳体1,其上有上出线2和下出线3,下出线3的两侧直径不同的绝缘壳体结合处为倾斜过渡构造。该倾斜过渡构造为圆台壳过渡结构13,直径较小的上绝缘壳体11向直径较大的下绝缘壳体12过渡角β为10~25度。
本实用新型绝缘壳体上、下出线2、3之间有若干圈等间距布置的伞裙4,各伞裙直径d为210~225mm,且相邻伞裙的间距m为20~45mm。
请参阅图3,绝缘壳体底端面设有四个铜螺母嵌件5。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固封极柱,包括绝缘壳体,其上有上出线和下出线,下出线的两侧直径不同的绝缘壳体结合处为倾斜过渡构造。本实用新型通过将现有40.5KV固封极柱上、下绝缘壳体结合处改为倾斜过渡构造,生产时该倾斜部位与现有直边结构相比,不容易生产气泡,另外增加了产品整体美观性,本实用新型伞裙的增大进一步加大了该产品的爬电距离,下出线到底部的内外伞群椭圆形设计,加大了内部空间和固封极柱安装的方便性,内部空间加大又进一步提高固封极柱的散热水平,提高产品可靠性和安全性,外伞群的前面伸出部分大,加大了下出线到底部的爬电距离,爬电距离达到980MM,提高了耐压水平,最高工频耐压超过120KV,完全适应高原使用;外伞群的后面面伸出部分小,减少了材料的浪费和加工的难度,这种设计既经济又实用简单。
以上所记载,仅为利用本创作技术内容的实施例,任何熟悉本项技艺者运用本创作所做的修饰、变化,皆属本创作主张的专利范围,而不限于实施例所揭示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顾德益电器有限公司,未经厦门顾德益电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20148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断路器触头座改进结构
- 下一篇:一种开关电源中的平面变压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