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异常高压气井开井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1120200300.6 | 申请日: | 2011-06-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08455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11 |
发明(设计)人: | 刘兴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南油气分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33/03 | 分类号: | E21B33/03;E21B47/06;E21B43/22 |
代理公司: | 成都天嘉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11 | 代理人: | 方强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异常 高压 气井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异常高压气井的开井技术,特别是一种异常高压气井开井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开井方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利用压裂车大排量向井内注入清水,在井筒内建立起液柱来降低井口油压,当井口压力降到一定程度时,满足开井条件后,通过人工或自动控制阀开井;第二种是通过试压泵只向高压流程段注水,并升压至井口压力附近时,通过远程自动控制阀开井。
目前上述第一种开井方式能够满足开井需要,但现场需要压裂车,增加了生产成本,同时开井耗时较长,且开井反排完后,但是仍然存在高速气流及携带的杂质对高压节流以弯头部位的冲蚀问题;第二种开井方式基本能满足开井需要,但存在高速气流及携带的杂质对高压节流以弯头部位的冲蚀,节流效应形成水合物堵塞,且只能采取自动控制阀开井。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异常高压气井开井系统,通过试压泵只对高压流程注液体的开井方式进一步细化,不仅成本低于第一种开井方式,而且解决了高速气流及携带的杂质对高压节流以弯头部位的冲蚀问题和水合物堵塞问题,同时大大提高了开井效率,降低了操作人员和高压设备风险。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如下:
异常高压气井开井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采气树和与采气树配套连接的高压采气管汇台,高压采气管汇台包括测温测压套、气嘴套、气嘴和药剂加注泵,采气树直接与测温测压套连接,测温测压套与套接好的气嘴套和气嘴连接,套接好的气嘴套和气嘴再连接N个串接的测温测压套、套接好的气嘴套和气嘴,最后一个套接好的气嘴套和气嘴的后端再连接一个测温测压套,最后一个测温测压套后连接液动平板阀;所述第一个测温测压套上连接药剂加注泵;
所述第一个测温测压套上连接药剂加注泵。
所述药剂加注泵为水和乙二醇混合液的加注泵。
本实用新型的原理是:
利用水和乙二醇的弱可压缩性以及乙二醇防冻的特性,采用药剂加注泵向液动平板阀和采气树翼阀间注满按一定比例混合的水和乙二醇混合液并加压至井口油压附近,然后开启采气树阀门,待压力稳定后直接开启远程控制液动阀,通过远程液控阀前面四级节流放喷达到开井的目的,如果井内天然气中夹带泥浆,可以通过药剂加注泵持续向高压流程内加注水和乙二醇的混合液,如果流程温度高压水合物生成温度,直接向注入口注清水即可。
本实用新型的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克服了高压工况下阀门人工难以开启和节流效应容易形成水合物堵塞的问题,减小了瞬间高速气流及携带的杂质会对节流部位及弯头部位产生的冲蚀作用,达到安全高效开井的目的。
附说明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为:1采气树,2高压采气管汇台,3测温测压套,4套接好的气嘴套和气嘴,5药剂加注泵,6液动平板阀。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异常高压气井开井系统,包括采气树1和与采气树1配套连接的高压采气管汇台2,高压采气管汇台2包括测温测压套3、气嘴套、气嘴和药剂加注泵5,采气树1直接与测温测压套3连接,测温测压套3与套接好的气嘴套和气嘴4连接,套接好的气嘴套和气嘴4再连接N个串接的测温测压套3、套接好的气嘴套和气嘴4,最后一个套接好的气嘴套和气嘴4的后端再连接一个测温测压套3,最后一个测温测压套3后连接液动平板阀6;
所述第一个测温测压套3上连接药剂加注泵5。
所述药剂加注泵5为水和乙二醇混合液的加注泵。
本系统利用水和乙二醇的弱可压缩性以及乙二醇防冻的特性,采用药剂加注泵5向液动平板阀6和采气树1翼阀间注满按一定比例混合的水和乙二醇混合液并加压至井口油压附近,然后开启采气树1阀门,待压力稳定后直接开启远程控制液动阀,通过远程液控阀前面四级节流放喷达到开井的目的,如果井内天然气中夹带泥浆,可以通过药剂加注泵5持续向高压流程内加注水和乙二醇的混合液,如果流程温度高压水合物生成温度,直接向注入口注清水即可。
采用本系统对异常高压气井进行了8井次的现场应用,均未发生节流件、弯头刺坏、水合物堵塞等异常情况,满足了安全开井的要求,同时缩短了开井操作时间,降低了生产成本,现场应用效果较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南油气分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南油气分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20030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