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空压机油气冷却器并联冷却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120197941.0 | 申请日: | 2011-06-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00422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04 |
发明(设计)人: | 王建;唐国栋;董华;王翊华;张延新;刘欣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泰威冶金材料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4B39/06 | 分类号: | F04B39/06 |
代理公司: | 济南圣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21 | 代理人: | 邓建国 |
地址: | 271100***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机油 冷却器 并联 冷却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空气压缩机油气冷却器冷却水管的改进,具体的说是将串联式油气冷却器冷却水管改为并联式油气冷却器冷却装置。适用于各种形式的空气压缩机。
背景技术
空气压缩机已成为国内外工业企业普遍使用的一种设备,空压机的正常运转是保证生产稳定运行的前提。工业企业用压缩空气代替成本较高的氮气的用气点越来越多,空气压缩机频繁出现故障,就会严重影响压缩空气的及时供给,制约企业生产的正常运行。空气压缩机故障点多为油气冷却器温度高所致。其冷却装置中水的循环方式是:如图1所示,冷却水首先由主进水管7进入油冷却器2进行冷却,温度为自然水温25℃左右,自油冷却器2出来后到油冷却器出水管3时水温达到40℃,冷却后的水再从气冷却器进水管4串联到气冷却器5,最后从气冷却器出水管6出来,出水温度达到68℃甚至更高。水温高导致油气温度升高,当油气温度升高至102℃时,空压机会自动保护停机。导致水温升高的主要原因是:冷却水在冷却器中通过的距离长,降低了冷却效果,造成出水温度较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及维护方便,能够提高空压机的运转率,保障生产用气充足供应的新型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一种空压机油气冷却器并联冷却装置,它包括油冷却器、气冷却器、主进水管和主出水管,所述油冷却器和气冷却器并列连接在主进水管和主出水管上。
所述油冷却器与主进水管和主出水管之间以及气冷却器与主进水管和主出水管之间的管道上均设有阀门。
将油气冷却器冷却水管由串联式改为并联式,改变冷却水的原始进出水方式,使冷却水在油气冷却器内的循环时间缩短一半,降低了气冷却器出水温度,从而降低了油气温度。
本实用新型的效果在于:结构简单,便于操作,冷却效果明显,减少了空压机停机频率,节省了维修成本,降低了职工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前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后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油冷却器进水管,2.油冷却器,3.油冷却器出水管,4.气冷却器进水管,5.气冷却器,6.气冷却器出水管,7.主进水管,8.主出水管,9.阀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参照图2所示,空压机油气冷却器并联冷却装置,它包括油冷却器2、气冷却器5、主进水管7和主出水管8,所述油冷却器2和气冷却器5并列连接在主进水管7和主出水管8上。
具体说来,油冷却器2分别连接油冷却器进水管1和油冷却器出水管3,气冷却器5分别连接气冷却器进水管4和气冷却器出水管6,油冷却器进水管1与主进水管7相连,油冷却器出水管3与主出水管8相连,气冷却器进水管4与主进水管7相连,气冷却器出水管6与主出水管8相连。
油冷却器进水管1、油冷却器出水管3、气冷却器进水管4和气冷却器出水管6中均设有阀门9,分别为进水管调节阀、出水管调节阀、进水管调节阀和出水管调节阀。相对于现有技术,油冷却器出水管3连接于主出水管8,不再进入气冷却器进水管4;气冷却器进水管4与主进水管7连接,油气冷却器进出水管1、3设置调节阀门9,用来根据冷却效果调节冷却水量。这样使两个冷却器的进水变为使用同样温度的水,经过对冷却器进行冷却后的水共同进入主出水管8,冷却水在冷却器中的运行距离减少了一半,进入油冷却器2时冷却水的温度是25℃的自然水温,在油冷却器2内循环后出水温度升高到40℃左右,同样,气冷却器5进水温度也是25℃的自然水温,出水温度也为40℃左右。经实施本实用新型后缩短了冷却水在冷却器内的行程,有效的降低了气冷却器5的出水温度,保证了空压机的正常运行。
图中箭头表示水流的方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泰威冶金材料制造有限公司,未经山东泰威冶金材料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9794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