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节能再煮锅无效
申请号: | 201120193695.1 | 申请日: | 2011-06-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60581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07 |
发明(设计)人: | 杨延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创生不锈钢制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47J27/08 | 分类号: | A47J27/08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陈卫;李志强 |
地址: | 515644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节能 再煮锅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炊具领域,特别一种利用聚能环吸放热原理实现免火再煮的锅具。
背景技术
再煮锅是一种新兴的家用炊具。与焖烧锅不同的是,再煮锅在底部设有由聚能材料制成的聚热装置,锅体离开炉火后该聚热装置持续放热,使得锅内的食品持续保持沸腾状态。与低压锅不同的是,低压锅都是直接放在加热炉具上加热的,而再煮锅利用聚能材料吸收热能,利用聚能材料持续放热,能在免火的状态下保持食物沸腾。
市面上出售的再煮锅都有一个相同的不足之处,就是当锅具离开热源后,聚热装置吸收并放出的热能始终有限,而热能传到锅内后又会很快会散发出去。为了节能,该产品当前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提供聚热装置的聚热能力上,但实际上,在有限的空间和目前已知道的聚热材料上,聚热装置的聚热能力难有很大程度的提交,必须通过其他途径进行技术的突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节省能源并保持更长时间温度的节能再煮锅。
本实用新型包括如下技术特征:一种节能再煮锅,包括外锅、内锅,外锅盖和内锅盖,所述内锅底部设有聚热环,内锅设于外锅内,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锅盖上设有压力控制阀,所述内锅盖与内锅之间设有密封圈,所述内锅盖通过密封圈与内锅密封连接。
优选的本实用新型的密封形式具体为,所述内锅上设有两个以上中部具有通孔的把手,所述通孔中部设有把手滑块,通孔的底部设有使把手滑块能在通孔内移动的导槽,所述把手滑块移到通孔靠近内锅盖的一侧时,把手滑块下部与内锅盖的边沿上部压紧接触。
所述导槽为两条以上平行设置的槽口比槽底窄的三角形槽,所述把手滑块底部设有与三角槽相配合的凸块,所述凸块嵌于三角槽内。
所述内锅盖中部为圆形凹槽,外边沿为环形外沿;内锅上沿设有向外的环形翻边;密封圈套设于圆形凹槽的外侧,密封圈上表面与内锅盖的环形外沿下侧面压紧接触,密封圈下表面与内锅的环形翻边上侧面压紧接触。
所述密封圈的外侧设有用于增加密封圈弹性的三角形缺口。
优选的,本实用新型所述聚热环为球墨铸铁板,该球墨铸铁板与内锅底部螺钉连接;所述球墨铸铁板包括至少两个同心圆环,所述同心圆环之间通过连接件连接。
更进一步的,所述外锅盖上设有与内锅盖上压力控制阀位置相对应的排气孔。
还包括外壳、底座和中环,所述底座设于外壳底部,所述外壳上部设有中环;所述外锅通过底座上的固定板设于外壳内;所述中环与外锅盖转轴连接,中环与外锅盖之间设有弹性扣合装置。
所述压力控制阀包括阀座、阀芯和阀盖,所述阀座和阀盖嵌设在内锅盖上,阀座和阀盖之间具有用于容纳阀芯上下位移的空腔;阀座底部设有通气孔,阀芯内部设有芯孔,阀芯底部设有限位凸缘,阀盖顶部开口并设有与限位凸缘相配合防止阀芯脱离阀盖的环形卡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在内锅和内锅盖之间设置密封圈和压力控制阀使锅内保持低压烧煮状态,而当锅内压力超过设定值后,又可以通过低压控制阀泄压,保证使用安全。工作时,整个内锅组件在火源上加热,聚热环能迅速吸收热量至烧红,然后将内锅组件放于外锅中并关上外锅盖,然后根据聚热环的缓慢加热来继续加热食物,使内锅在离开火源后继续保持沸腾,由于工作时内锅处于密封状态,可防止热量流失,保持更长的保温时间。本实用新型的方案同时具有传统低压锅和再煮锅的优点,在使用非常少能源的情况下保证食物煮熟,特别是在煨汤方面达到的口感和味道比传统低压锅效果更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图2为图1另外一个角度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内锅组件的爆炸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内锅上的把手和把手滑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把手滑块滑到内锅盖上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聚热环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外锅盖、盖锅、外壳、底座和中环的爆炸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压力控制阀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图1和图2所示,包括外锅2、内锅4,外锅盖1和内锅盖5,所述内锅4底部设有聚热环3,内锅4设于外锅2内,所述内锅盖5上设有压力控制阀6,所述内锅盖5与内锅4之间设有密封圈7,所述内锅盖5通过密封圈7与内锅4密封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创生不锈钢制品有限公司,未经广东创生不锈钢制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9369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