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背流式检测试纸条有效
申请号: | 201120187687.6 | 申请日: | 2011-06-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92959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28 |
发明(设计)人: | 方勇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普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21/77 | 分类号: | G01N21/77 |
代理公司: | 杭州中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12 | 代理人: | 金祺 |
地址: | 310018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杭州经***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背流式 检测 试纸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检测试纸条。
背景技术
检测试纸条是用于临床检测诊断领域的一种诊断产品。目前现有的检测试纸条由背衬层、样本垫和测试层组件组成,测试层组件由耦合垫、硝基膜和吸水垫组成。所要检测的项目通过专用仪器分段喷在硝基膜上;进行检测时在样本垫上加入样本,样本会通过耦合垫流到硝基膜上,在吸水垫的吸力作用下,样本流过整个硝基膜后会被吸水垫吸收。人们通过硝基膜上的反应结果得知相应的检测结果。
由于检测项目的多少是由硝基膜的长度所限制的,但是硝基膜太长会导致吸水垫无法对样本产生强有力的吸力作用,从而导致样本无法流过整个硝基膜,这样,部分的检测项目将无法顺利完成。比如,现有的检测试纸条在进行多项目检测(如五联捡、六联检等)时,就容易发生检测项目无法全部顺利完成的事项。而将上述多项目检测分成2次、在2张不同的检测试纸条上进行时,由于检测环境的变化等原因容易导致检测结果存在一定的误差,而且还会增加检测的繁琐程度。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使用方便、且适合进行多项目检测的背流式检测试纸条。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背流式检测试纸条,包括背衬层和样本垫,在背衬层上表面的左右两端各设置一套测试层组件;
位于左端的测试层组件由耦合垫I、硝基膜I和吸水垫I组成,吸水垫I的下表面和耦合垫I的下表面均与硝基膜I的上表面固定相连,硝基膜I的下表面与背衬层上表面固定相连;
位于右端的测试层组件由耦合垫II、硝基膜II和吸水垫II组成,吸水垫II的下表面和耦合垫II的下表面均与硝基膜II的上表面固定相连,硝基膜II的下表面与背衬层上表面固定相连;
样本垫的下表面同时与耦合垫I的上表面和耦合垫II的上表面固定相连。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背流式检测试纸条的改进:
吸水垫I的左侧面与背衬层的左侧面相齐平,硝基膜I上表面的左端与吸水垫I下表面的右端固定相连,硝基膜I上表面的右端与耦合垫I下表面的左端固定相连;
吸水垫II的右侧面与背衬层的右侧面相齐平,硝基膜II上表面的左端与耦合垫II下表面的右端固定相连,硝基膜II上表面的右端与吸水垫II下表面的左端固定相连;
样本垫位于背衬层正中心的上方,样本垫下表面的左端与耦合垫I上表面的右端固定相连,样本垫下表面的右端与耦合垫II上表面的左端固定相连。
本实用新型的背流式检测试纸条,由于在背衬层上表面的左右两端各设置一套测试层组件;位于左端的测试层组件由耦合垫I、硝基膜I和吸水垫I组成,位于右端的测试层组件由耦合垫II、硝基膜II和吸水垫II组成;因此在检测时,可以将一半的检测项目放在位于左端的测试层组件中进行,而将另一半的检测项目放在位于右端的测试层组件中进行。每套测试层组件中的硝基膜(即硝基膜I和硝基膜II)均无需增加长度;但是硝基膜I和硝基膜II的长度之和却大大超过了原有检测试纸条中的硝基膜长度(约是原有检测试纸条中的硝基膜长度的2倍)。因此使用本实用新型的背流式检测试纸条,可以轻松实现多项目(如五联捡、六联检等多检)在同一张检测试纸条上一次性进行检测的目的,既能保证检测结果的相对正确性(即减小了误差所产生的影响),还能简化检测步骤。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背流式检测试纸条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一种背流式检测试纸条,包括背衬层8和样本垫4,在背衬层8上表面的左右两端各设置一套测试层组件;即,两套测试层组件一左一右对称地位于背衬层8上表面的两端。
位于左端的测试层组件由耦合垫I 3、硝基膜I 2和吸水垫I 1组成,吸水垫I 1的左侧面与背衬层8的左侧面相齐平,硝基膜I 2上表面的左端与吸水垫I 1下表面的右端固定相连(2者的重合处约为2~5mm),硝基膜I 2上表面的右端与耦合垫I 3下表面的左端固定相连(2者的重合处约为2~5mm);整个的硝基膜I 2的下表面与背衬层8的上表面(特指位于背衬层8中心轴线左侧的背衬层8的上表面)固定相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普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杭州普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8768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