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运用超五类线混合组网的数字直放站室内覆盖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120187302.6 | 申请日: | 2011-06-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85309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21 |
发明(设计)人: | 梅志焕;李鹏程;周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京信通信系统(广州)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16/20 | 分类号: | H04W16/20;H04W88/08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45 | 代理人: | 杨晓松 |
地址: | 510663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运用 超五类线 混合 组网 数字 直放站 室内 覆盖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移动通信直放站领域,尤其涉及运用超五类线混合组网的数字直放站室内覆盖系统。
背景技术
在移动通信系统中,直放站相对于基站来说,具有成本较低、安装维护方便、建网容易等优点,因此在国内外已经广泛应用于移动通信的信号覆盖领域,并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价值。
传统的数字光纤直放站是近端通过光纤的方式对射频信号进行拉远传输,然后在远端将数字信号还原成射频信号,在室内覆盖系统中则再通过馈线电缆传输到各楼层,实现射频信号的覆盖。这种组网方式需在各楼层布置馈线电缆,存在着布局不方便,成本较高等缺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室内组网技术成本高、布网不方便等缺陷,提出运用超五类线混合组网的数字直放站室内覆盖系统,该系统采用超五类线混合组网的方式,解决了组网时建网时间较长、建网成本较高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运用超五类线混合组网的数字直放站室内覆盖系统,所述系统包括一个近端设备和至少一个远端设备;所述近端设备设有至少一个网口和至少一个光口,所述每个远端设备都设有至少两个用于级联的网口;所述远端设备之间级联后,与所述近端设备相连接;所述近端设备与所述远端设备之间组成星型结构,相互级联的远端设备之间组成链型结构。
所述运用超五类线混合组网的数字直放站室内覆盖系统还包括至少一个路由中继端,所述每个路由中继端包括至少两个用于级联的光口或网口和至少一个用于连接远端设备的网口;所述每个远端设备设有至少一个用于与路由中继端或近端设备连接的网口,所述路由中继端之间级联后与近端设备连接;所述近端设备与所述路由中继端以及远端设备组成星型结构,所述路由中继端之间级联后组成链型结构,所述路由中继端与远端设备组成星型结构。
所述路由中继端作用原理是:下行时,路由中继端将近端设备通过光纤或超五类线发送过来的信号和监控数据包转发到远端设备中,或转发到下一个路由中继端;上行时,路由中继端将远端设备接收到的信号和监控数据包合路后,向近端设备发送,同时向上转发下一个路由中继端发送过来的数据包。
所述光口之间通过光纤相互连接。
所述网口之间通过超五类线相互连接。
所述运用超五类线混合组网的数字直放站室内覆盖系统的组网方式中,所述近端设备作为监控拓扑中的主站,所述路由中继端作为监控拓扑中的从站,所述远端设备作为监控拓扑中的从机,在通信过程中,所述近端设备与所述远端设备或所述路由中继端之间的通信端口必须考虑主站与从机或从站通信的兼容性,即近端设备端口当接上路由中继端或远端设备时能依据数据协议识别出路由中继端还是远端设备;所述路由中继端与远端设备或下一个路由中继端之间的通信端口必须考虑从站与从机或从站通信的兼容性,即路由中继端端口当接上远端设备或下一个路由中继端时能依据数据协议识别出是远端设备还是下一个路由中继端。
所述近端设备包括近端FPGA和主站监控系统;
所述远端设备包括从机FPGA和从机监控系统;
所述下一个路由中继端包括从站FPGA和从站监控系统;
所述路由中继端包括中继端FPGA和中继端监控系统;
所述中继端FPGA包括主站发通道、主站收通道、从机收通道、从机发通道、从站发通道、从站收通道、解包模块以及路由表,所述解包模块的输出端分别与从机发通道、从站发通道以及路由表相连接,所述从机收通道和从站收通道的输出端均与解包模块相连接;
所述中继端监控系统包括APP、主站接口、从机接口以及从站接口,所述APP分别与主站接口、从机接口以及从站接口相互连接,所述主站接口分别与中继端FPGA中的主站发通道和主站收通道相连接,所述从机接口分别与中继端FPGA中的从机发通道和从机收通道相连接,所述从站接口分别与中继端FPGA中的从站发通道和从站收通道相连接。
所述近端设备中的主站FPGA通过光纤或网线与路由中继端的中继端FPGA相互连接;所述远端设备中的从机FPGA和下一个路由中继端中的从站FPGA通过网线与路由中继端中的解包模块相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京信通信系统(广州)有限公司,未经京信通信系统(广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8730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