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多分散颗粒系粒度分布测量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120185879.3 | 申请日: | 2011-06-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01917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04 |
发明(设计)人: | 邢晓丹;窦丽霞;田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15/02 | 分类号: | G01N15/02 |
代理公司: | 上海新天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13 | 代理人: | 祖志翔 |
地址: | 20009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分散 颗粒 粒度 分布 测量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物体粒度分布测量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基于前向角散射光透过率测量的多分散颗粒系粒度分布测量装置。
背景技术
在物体粒度分布测量方法中,光散射式颗粒粒度测量法具有可测粒径范围宽、适用范围广、使用限制少、测量结果可靠、响应速度快等优势,在工业在线测量应用中占有主导地位。目前应用较广泛的光散射法包括有衍射散射法、全散射法和角散射法等。前向角散射光透过率测量法是角散射法的一种,近年来成为物体粒度测量领域的研究热点,其原理为:采用单色激光束照射颗粒系物体,散射光经过光阑遮光和透镜会聚后由光电二极管接收,接收光强与入射光强相比得到光透过率,在理论上光透过率与颗粒系物体粒度分布存在着确定关系,通过此关系即可反演计算得到粒度分布。此种方法具有结构简单、抗干扰能力强、操作方便等优点,并能保证足够高的测量精度。然而基于此方法的现有测量装置所存在的缺陷是:由于激光器功率波动和颗粒浓度波动容易干扰测量精度,因而装置测量精度不高;另外,装置体积庞大结构复杂,不适于在线测量。
实用新型内容
为克服现有基于前向角散射光透过率测量法的测量装置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多分散颗粒系粒度分布测量装置,其能够得到精度较高的颗粒粒度分布函数,从而具有测量精度高、结构紧凑的优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多分散颗粒系粒度分布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测量装置包括入射光路、接收光路、光电接收单元和数据处理单元,所述入射光路由依次排列在同一主光轴上的光源、第一平面分束镜和样品池组成,该第一平面分束镜与主光轴成45°并形成与主光轴垂直的第一反射光轴,所述接收光路沿所述主光轴设于所述入射光路之后且由依次排列的转盘、会聚透镜、第二平面分束镜和窄带滤波器组成,该转盘为不透光的旋转体,上面设有当其旋转时能够横穿过所述主光轴的若干透光光阑,该第二平面分束镜与主光轴成45°并形成与主光轴垂直的第二反射光轴,所述光电接收单元由三光电二极管和A/D转换器组成,该三光电二极管分别设置于第一反射光轴、第二反射光轴和主光轴上,该A/D转换器同时与该三光电二极管连接,所述数据处理单元由计算机和与之连接的打印机组成,该计算机中预装有数据采集软件和拟合计算软件,其与所述A/D转换器连接。
本实用新型所述多分散颗粒系粒度分布测量装置的转盘为圆盘体,其位置与所述主光轴偏心且由直流电机驱动旋转,转速为10rps,所述若干透光光阑数量为8个,其绕该转盘轴心对称分布,该8个透光光阑的直径分别为5.0mm、7.6mm、11.7mm、17.3mm、26.0mm、39.5mm、59.5mm和75.0mm;所述三光电二极管为第一光电二极管、第二光电二极管和第三光电二极管,该第一光电二极管设置于第一反射光轴上且面对所述第一平面分束镜,该第二光电二极管设置于第二反射光轴上且面对所述第二平面分束镜,该第三光电二极管设置于主光轴上且面对所述窄带滤波器;所述光源为Ar+激光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设有第一平面分束镜、第一光电二极管以及第二平面分束镜、第二光电二极管,分别形成了第一反射光轴和第二反射光轴,因此在传统的前向角散射光透过率测量装置结构只具有一个光强接收主通道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光强接收参考通道和一光强接收辅助通道。三个通道同时测量,最后通过比值得到相对量,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小了激光器功率波动和颗粒浓度波动对测量精度造成的影响;并且光源采用Ar+激光器,其单色性好、寿命长、功率稳定,另外采用光电二极管作为光电接收器件,其量子效率高、测量精度高、响应速度快;因此,所述多分散颗粒系粒度分布测量装置具有测量精度高、性能稳定可靠的优点。
2、本实用新型的光路部分均采用普通光学器件,无需花费过多精力调试光路,部件发生损坏时替换方便,因此,所述多分散颗粒系粒度分布测量装置具有结构紧凑、操作简便、成本低廉且易于维护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光源,2第一平面分束镜,3第一光电二极管,4样品池,5转盘,6直流电机,7会聚透镜,8第二平面分束镜,9第二光电二极管,10窄带滤波器,11第三光电二极管,12A/D转换器,13计算机,14打印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理工大学,未经上海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8587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