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太阳电池通电测试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20185513.6 | 申请日: | 2011-06-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59074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3-07 |
发明(设计)人: | 沈辉;王学孟;林杨欢 | 申请(专利权)人: | 顺德中山大学太阳能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R1/02 | 分类号: | G01R1/02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一新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20 | 代理人: | 陈振华 |
地址: | 528300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太阳电池 通电 测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太阳电池通电测试装置,特别用于给太阳电池加载电压和电流,观察太阳电池的电特性以及发光、发热特性的测试装置。
背景技术
太阳电池是一种光电转换器件,对太阳电池的测试通常需要将其正负极接入测试电路,用于为太阳电池加载电压、电流,或者测试太阳电池本身工作时的输出电压、电流。目前市场主流的晶体硅电池,其形状为薄片状,其正负电极分别位于电池的两面,其受光面的电极为细条状,背光面电极一般为面状。在目前的太阳能电池通电测试装置中,对受光面电极,接触电极一般采用点状接触,其形式多为悬臂、压载探针以及弹片等。上述测试装置由于结构存在缺陷,因而在实际使用中存在问题包括:形式固定,只能接触有限的范围,不能适应各种类型的电池;悬臂(一般为塑料或金属片)、弹片容易变形,不能对准太阳电池电极,造成接触不良;接触点数量固定,不能适应新型电极图案;接触电极的投影面积过大,或者悬臂容易变形偏离,对太阳电池的受光面(没有电极覆盖部分)造成遮挡,对测试结果会有明显干扰。这些问题造成在使用中,测试的精确性和适用性不足。
发明内容
为克服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太阳电池通电测试装置,其在载物台上设置活动支架和悬臂弹性探针、以及多个可调节部件,提高了加载电极对各类型电池电极的适用性,并消除了部件变形、移位的问题,从而提高了测试的精确性和适用性。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通电测试装置包括载物台、支架、绝缘底板、金属板、连接板及悬臂探针,金属板镶嵌在绝缘底板上构成载物台,其特征是在载物台的绝缘底板上设置支架,支架通过支柱和支柱定位孔固定在绝缘底板上,连接板安装在支架上,在连接板上设有固定槽和连接槽,支架上的定位孔与连接槽相配合,连接板通过连接槽和螺丝固定在支架上,在悬臂的末端设有弹性探针,悬臂通过螺丝固定在连接板的固定槽上。
所述的金属板上设有电池定位孔,通过定位块插入电池定位孔用以固定载物台上待测电池的位置;在金属板中央设有负压吸气孔,以负压吸住电池片;金属板为铜板,连接板为金属板。
载物台采用在绝缘板材中镶嵌金属板(一般为铜板)制成,采用XY坐标形式,金属板按照不同的电池尺寸设置了定位孔,用于固定定位块,通过多个定位块限定太阳电池在载物台上的位置。金属板作为与电池背光面接触的电极,在中央设置负压吸气孔,测试时可以吸住电池片,保持背光面电极接触良好。
在金属板两侧设置可以上下移动的悬臂探针作为电池受光面的接触电极。
本装置支柱架的支柱可以手动移动,也可连接气动或电动控制设备;支柱上方固定有绝缘材料板材,板材上开有定位孔,用于固定连接板。
连接板为可调式,采用导电金属,一般为铜板,其上开有X方向和Y方向的槽,X方向槽用于将连接板固定在支架上,Y方向槽将悬臂固定在连接板上,通过调节固定的位置,可以使悬臂探针到达指定的接触位置;在连接板的开槽上,可以根据需要接入多个悬臂探针,使测试更加灵活准确。
悬臂采用金属板材切削钻孔,其厚度为几个毫米,宽度1~2毫米,长度几个厘米,可以确保在使用中不会变形,其宽度与太阳电池的受光面电极主线接近,基本不会造成遮挡。悬臂末端通过钻孔接入弹性探针,在下压时可以和电池电极保持良好接触,且压力适中,不会造成损害。通过使用不同长度的悬臂,配合连接板的X方向槽固定位置,可以更大范围的调节探针在X方向上的位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新的支架悬臂结构设计,使太阳电池受光面电极的接触更为精确,接触的可调范围更大,接触探针的数目可以灵活调整,使测试更加方便。使用本测试装置,明显地提高对太阳电池测试的精确性和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俯视);
图2为侧视图;
图3为正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3是本实用新型结构三视图。图中1.绝缘底板,1a.支架定位孔,2.金属板,2a.金属定位孔,3.电池定位块,4.支架,4a.支架定位孔,5.连接板,5a.固定槽,5b.连接槽,6.悬臂,6a.探针,7.固定螺丝。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顺德中山大学太阳能研究院,未经顺德中山大学太阳能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8551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