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的随动转向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120178936.5 | 申请日: | 2011-05-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41662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24 |
发明(设计)人: | 张文学;尹友军;李君;张小凤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文光车辆附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Q1/12 | 分类号: | B60Q1/12 |
代理公司: |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 32207 | 代理人: | 王新春 |
地址: | 212325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转向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前大灯照明调节技术,运用在AFS系统前照灯中,实现前照灯左右、上下光束调整的随动转向机构。
背景技术
现有的汽车照明装置,主要包括:前照灯(近光灯、远光灯)、前雾灯等。在实际的使用中,传统的前照灯系统存在着诸多问题。由于灯具的壳体固定于车体上无转动功能,因此前照灯的照射方向与汽车车身保持一致。车辆在转弯行驶时,特别是在路侧较危险的情况下转弯时,如山区道路或夜晚无路灯的城市道路主,灯光存在照明暗区,严重影响了司机对弯道上障碍的判断,若是这个夜间遇到雨雾天气,前方弯道路况照明情况更是模糊不清,易发生交通事故,造成生命与财产的损失。
随动转向系统就是针对这种情况研发的,根据车速和旋转的角度,可移动的氙气灯模组向弯道旋转一定角度,使障碍物变得更加清晰。但现有灯具上的随动转向系统调节方式机构复杂,零件多,且要求灯具内部有足够的空间布置,成本高,不易推广。
发明内容
针对以上随动转向系统执行调节部分机构复杂,零件众多,受灯具内部空间的限制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的随动转向机构,通过球面机构,实现上下左右的灯光调节,消除了死角。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的:一种新型的随动转向机构,是由一个球面支点、左右驱动调节杆、上下调节杆和氙气灯透镜组组成,左右驱动调节杆、上下调节杆分别设置在氙气灯透镜组机架的两侧且可做伸缩运动,灯碗下部设有球面支架,球面支架的下部设有球头,球头可在球面支点内转动,其特征在于:左右驱动调节杆驱动,实现氙气灯透镜模组左右运动;上下调节杆驱动,实现氙气灯透镜模组的上下运动。
所述的左右驱动调节杆1伸缩运动,氙气灯透镜组4以球面支点3和上下调节杆2为轴进行旋转,灯光实现左右移动;左右驱动调节杆1伸长,氙气灯透镜组4向右旋转;缩短则向左旋转。
所述的上下调节杆2伸缩运动,氙气灯透镜组4以球面支点3和左右驱动调节杆1为轴进行旋转,灯光实现上下移动;上下调节杆2伸长,氙气灯透镜组4向下旋转;缩短则向上旋转。
本实用新型结构,通过一个球面支点、左右驱动调节杆、上下调节杆实现灯具“上下”、“左右”调节,因为是球面接触,运动方向自有度大,简化了灯具内部调节机构,增大了灯光调节的范围,实现了前照灯的弯道照明和动态水平调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图3是车辆转弯时随动转向机构转动示意图。
图4是车辆负载变化时随动转向机构转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由图1知,一种新型的随动转向机构,是由一个球面支点3、左右驱动调节杆1、上下调节杆2和氙气灯透镜组4组成,左右驱动调节杆1、上下调节杆2设置在氙气灯透镜组4机架的两侧且可做伸缩运动,氙气灯透镜组通过球面支架6、球头7与球面支点3连接,左右驱动调节杆1作伸缩运动时,氙气灯透镜组4以球面支点3和上下调节杆2为轴进行旋转,灯光实现左右移动;上下调节杆2作伸缩运动时,氙气灯透镜组4以球面支点3和左右驱动调节杆1为轴进行旋转,灯光实现上下移动。
由图2知,是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球面支架6的下部设有球头7,球头7可在球面支点3内转动。
图3是车辆转弯时随动转向机构转动示意图。车辆转弯时,驱动器得到车身信号后,左右驱动调节杆1伸缩运动,此时氙气灯透镜组4以球面支点3和上下调节杆2为轴进行旋转,灯光实现左右移动;左右调节杆1伸长,氙气灯透镜组4向右旋转;缩短则向左旋转。
图4是车辆负载变化时随动转向机构转动示意图。车辆负载变化或遇到颠簸路面时,驱动器得到车身信号后,上下驱动调节杆2伸缩运动,此时氙气灯透镜组4以球面支点3和左右驱动调节杆1为轴进行旋转,灯光实现上下移动;上下调节杆2伸长,氙气灯透镜组4向下旋转;缩短则向上旋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文光车辆附件有限公司,未经江苏文光车辆附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7893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