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高节能聚增锅炉无效
申请号: | 201120174693.8 | 申请日: | 2011-05-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19116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18 |
发明(设计)人: | 赵仁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赵仁明 |
主分类号: | F24H9/18 | 分类号: | F24H9/18;F24H9/20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东方专利事务所 23118 | 代理人: | 陈晓光 |
地址: | 150001 黑龙江省***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节能 锅炉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的节能锅炉,具体涉及一种高节能聚增锅炉。
背景技术:
我国是一个能源大国,而随着能源的日益消耗正在逐渐减少,怎样更好的节约和利用有限的能源成为我们所关心的重要话题,现有的锅炉用时间长了,炉内壁会挂满灰尘,再好的锅炉内部有死角不能彻底清除灰尘,阻止锅炉吸收热量,造成了能源的浪费。
在普通锅炉压炉时、为保持锅炉的温度、炉内的部分煤仍在继续燃烧,明显丢失大部分热能。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运用自然的物质原理,采用高科技技术材料和新型结构的高节能聚增锅炉。
上述的目的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高节能聚增锅炉,其组成包括: 炉体,所述的炉体顶部具有上出水口,所述的炉体下部具有炉门和清灰门,所述的炉体下部具有水壁,所述的水壁具有水壁进水口,所述的炉体上部具有进水口,所述的炉体上部另一侧具有热水进水口,所述的水壁另一侧具有出烟口和冷水出水口,所述的炉体上部连接减压阀和真空阀,所述的炉体内装有加热管,所述的加热管连接一组带有介质的高温加热管,所述的高温加热管连接带有介质的中低温加热管,所述的加热管连接中低温加热管,所述的炉体一侧连接余热利用箱,所述的炉体另一侧连接进水管。
所述的高节能聚增锅炉,所述的炉门与所述的清灰门均开有通风口,在所述的清灰门的周围的所述的炉体开有通风口,所述的炉门上方在所述的炉体上具有维修清垢口,所述的炉体上部具有隔板,所述的隔板具有透孔,所述的高温加热管穿过所述的透孔。
所述的高节能聚增锅炉,所述的水壁进水口通过连接进水管所述的进水口,所述的中低温加热管连接连接管,所述的连接管连接所述的炉体。
所述的高节能聚增锅炉,所述的余热利用箱下部具有清灰口和出烟口,所述的余热利用箱具有余热利用箱水壁,所述的余热利用箱水壁下端连接所述的炉体的冷水出水口,所述的余热利用箱水壁上端连接所述的炉体的热水进水口,所述的余热利用箱内具有烟道。
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低消耗、温度高、加热快、缩小了燃烧室、增加了锅炉的导热面积、既节约了供暖成本又达到了环保要求。本产品的成本只是普通锅炉的40-50%,在降低燃烧成本的情况下,也降低了能源消耗。
本实用新型点火后,炉火在进入正常燃烧时,炉内的中低温加热管区域的温度已达到120-180度,高温加热管区域的温度已达到180-200度,10分钟后中低温加热管区域和高温加热管区域的温度提高了80-100度,炉内各系统已进入正常的工作状态,导热系统已产生2个压力,水温可达85-110度,此时加压泵开始工作,而进入炉内导热区的冷水2分钟内可到达出水口。
本实用新型在降低燃煤量为50-60%的情况下,锅炉燃烧所产生的粉尘也同样降低为50-60%,对环保和空气污染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和普通锅炉的区别在于其特殊的导热方式,在炉火正常的情况下,热源能够稳定持久,将炉体内的水源导热,在炉体导热时只有微量损失。
本实用新型采用真空、减压、自动导热安装的减压阀和真空阀,在炉内自动导热系统超出负荷时,自动减压并派出多余气体。
本实用新型的导热介质在炉内导热产生的热水、无毒无害、无异味,经受了炉体的高温考验,使用稳定,一次投入可使用五年。
本实用新型炉内的导热系统和炉壁通过科技手段处理,使炉内永保清洁、免除清垢、对节能、提高水温、水质和经济效益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限制空气流量的手段,解决了燃煤速度快的问题,将其热能充分利用可供小面积取暖,如商场、车库、娱乐场所等。
本实用新型再次利用了普通锅炉所丢弃的余弃热,余弃热是炉体热量的十分之一,温度可达60度,达到了能源一点也不浪费的程度。
在锅炉压炉时,为保持锅炉的温度,炉内的部分煤仍在继续燃烧,明显丢失大部分热能,本产品利用通风口控制空气的流量,控制了燃煤的燃烧速度,利用了余弃热的热能,能够同时提供小面积的取暖,如商场的车库、休息室等。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赵仁明,未经赵仁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7469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