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电池电导测试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120165666.4 | 申请日: | 2011-05-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41630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16 |
发明(设计)人: | 谭小舟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蓝格尔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1/36 | 分类号: | G01R31/36;G01R31/02;G01R27/08 |
代理公司: | 成都行之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0 | 代理人: | 谭新民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成***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电池 电导 测试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的测试系统,具体是指汽车电池电导测试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汽车所用的电池都是铅酸电池,铅酸电池最大的特点就是:随着电池的使用,电池逐渐老化,当电池容量降低到他原本额定容量的80%的时候,电池的容量可能呈“跳水式”下降,这时候,尽管该电池可能仍然能够提供一定的能量,随时可能报废。所以,在国际、国内的电池行业,都把80%的电池容量作为铅酸蓄电池的一个临界点,也就是说,当电池容量降低到其原额定容量的80%的时候,这个电池就需要更换了。但是,对于汽车蓄电池的测试一直是一个难题,业界对于汽车蓄电池的测试方法通常有两种:
1、放电测试方法
判定电池健康状况的传统办法就是放电,通过放电来检测电池目前的实际容量,从而判定电池的健康状况。对于汽车电池来说,按照国标GB5008.1-2005规定,在-18°C条件下,以额定冷起动电流值进行放电60秒,如果电池电压为8.40V以上,这个电池就通过了放电实验,是个健康的电池。
这个传统的以外加负载来检测电池的手段有以下一些不足:
1被测试的电池必须满充,至少有12.4V。由于测试原理是放电,如果测试对象已经部分放电,必然导致测量的结果电压值偏低,从而造成误判;
2对于同一个电池,无法连续重复测量,得到相同的结果。由于测试过程就是放电过程,被检测的电池在检测后,必须重新充电,才能再次测量;
3测试过程发出大量的热,无法连续测试多个的电池;
4测试过程要求测试者训练有素,富有责任心。由于必须在放电60秒的瞬间读出电池的电压值,操作者的水平和责任心都会对测试结论产生影响。
正是由于以上的这些原因,电池经销商以及汽车维修站、汽车经销商常常将好的电池作为坏电池退回给厂家,据美国最大的汽车电池经销商INTERSTATE统计,在退回来的所谓的坏电池中,50%的电池实际上是好的,这些电池需要的是充电,而不是更换。这部分好电池,只是因为失误的判断,无谓地往返于厂家和经销商之间,白白造成彼此的耗费。
而另一方面,由于许多的汽车维修网点缺乏高效的检测工具,未能在车主遇上问题前及时发现已经衰弱的电池,从而丧失了潜在的销售电池的机会。 另外,传统使用的比重指示、端电压等测试手段反映的都是电池的充电情况(SOC),而非健康情况(SOH),很多情况下,无法作为检验电池是否需要更换的有效方法。
2、电导测试方法
铅酸电池的电导测试技术,于1982年由美国MOTOROLA公司发明并用于实际测试。经过20多年的发展和推广,电导测试技术已经完全被汽车行业接受和采用。目前,全球民用汽车领域,包括宝马、通用、奥迪、奔驰等,国内的上海大众、上海通用、一汽大众、一汽丰田、北京现代、广州本田等,以及国内的汽车电池厂保定风帆电池、天津统一电池、上海瓦尔塔电池等都已经采用电导测试仪取代了传统的放电测试仪。在军方使用上,美国、日本、英国都先后采用了电导测试仪作为他们车辆的日常检测及维护的必备工具。但是,目前国外仅有的两家汽车电池电导测试仪生产厂家,其产品内部结构复杂,成本高昂。且测试结果比较单一,不能满足国内汽车电池生产厂家的比较专业的需求。国外的汽车电池电导测试仪的测试结果中,对于需要更换的电池,其结果只是“更换电池”。而国内汽车电池生产厂家还需要知道是什么原因致使电池需要更换,比如断路、短路,断格、缺液、老化、极板脱落等等,他们需要给出明确的故障说明,以便于电池生产质量控制以及售后维护。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电池电导测试系统,克服目前电池在检测过程中,测试结果不能准确反映电池缺点的问题,以便电池厂商在生产过程中有针对性的控制电池质量以及售后维护。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蓝格尔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成都蓝格尔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6566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伪码发生器
- 下一篇:一种贯流泵电机的总装试验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