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软包锂离子动力电池的电芯用负极极耳有效
申请号: | 201120160740.3 | 申请日: | 2011-05-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76367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14 |
发明(设计)人: | 杨全红;魏伟;苏方远;陈学成;李中延;罗永莉;张新河;马莉;刘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市迈科科技有限公司;东莞市迈科新能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2/26 | 分类号: | H01M2/26 |
代理公司: | 东莞市冠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72 | 代理人: | 张作林 |
地址: | 523800 广东省东莞市大***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锂离子 动力电池 电芯用 负极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作动力电池的锂离子电池,特别涉及一种软包装锂离子动力电池的电芯用负极极耳。
背景技术
随着国家对新能源产业的日益重视,电动汽车产业作为新兴产业被人们广泛关注。锂离子电池由于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高、使用寿命长、绿色环保等优点成为电动汽车所需电池的首选。
软包装锂离子电池质量较轻,安全性能良好,随着冲盒深度的不断提高,逐渐受到人们的青睐。铝塑膜软包电池的电芯制备方法有两种:卷绕和叠片。卷绕工艺生产效率高,但是所生产的电芯容量较小,而且内阻较高;叠片工艺可以生产容量较大的电芯、而且由于多个极片并联,电芯的内阻也较低,但是生产效率低,自动化工艺复杂。目前工业上通常选用二者结合的方法,叠放多个卷绕而成的小卷芯组成电芯,但是由于极耳较多,往往造成顶封困难,导致电解液泄露,严重影响电池的使用。
申请号为201120013398.4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综合了卷绕工艺和叠片工艺的优点,采用卷绕加叠片的工艺,在电池内部设计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之间的连接方法。采用这种方法使得极片的制备难度显著降低,极片不容易损伤;另外此电池结构内部电芯并联,因此电池内阻显著降低,电池高功率性能明显提高;同时由于只有一对极耳,避免了多极耳时顶封难,易漏液的问题,有效的解决了大容量高功率锂离子电池的制备困难问题。然而,由于镍的电导率低,当作为动力电池使用时,极耳自身的温度升高会很剧烈,严重时导致隔膜熔融,引起电池内部短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软包锂离子动力电池的电芯用负极极耳,该极耳电导率高、在大电流通过时温升较低,同时适应现有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成熟的制备工艺,无需对现有工艺做大改进,工业实施成本低。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软包锂离子动力电池的电芯用负极极耳,包括极耳的主体,所述极耳的主体由镍和铜复合而成,或者单纯的由铜构成,所述极耳的一端在主体的基础上还延伸有一个镍片分支。
所述的软包锂离子动力电池的电芯用负极极耳,其本体与分支的长宽高可以根据电池极耳的具体要求进行任意比例设计。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极耳主体由镍和铜复合而成,或者单纯的由铜构成,因此电导率较高,与传统的镍极耳相比,当大电流通过时,该极耳温升较低,提高了动力电池的安全性能;同时为卷绕加叠片的软包装锂离子动力电池提供一种操作简便,实用性强的新型负极极耳。
附图说明
附图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原理和工作原理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为一种软包锂离子动力电池的电芯用负极极耳,包括极耳主体1,与分支2两部分。负极片为铜箔,负极片上跳涂区上焊接镍片作为单体电芯的引线3。
令极耳的分支2与主体1分开,其间留有空隙,将至少两个所述的电芯负极引线3彼此横向错开并列成一排放在空隙中,然后将所述的极耳分支2放下,使其与主体1接触,通过超声焊接或者点焊将主体1,分支2与电芯的负极引线3焊接在一起。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以这样选取与进行:
1. 负极极片使用9μm铜箔,正极极片使用厚度为16μm的铝箔,涂布浆料时极耳位置留出跳涂区,干燥、辊压,分切成片;
2. 在负极极片上焊接宽度为5 mm的镍片,作为负极引线3;
3. 卷绕前对极耳位跳涂区进行折叠,分别折叠0 mm和5 mm;
4. 将正负极极片,隔膜重叠在一起卷绕成卷芯;
5. 取两个卷芯叠放在一起,将负极引线3并列焊接在负极极耳的主体1与分支2之间;对于正极则直接将引线焊接在正极极耳上;
6. 将电芯放入铝塑膜中,进行顶封与侧封,注液,化成,除气,分容与搁置。最终得到采用该实用新型所描述的负极极耳的软包锂离子动力电池电芯。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方式,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对以上的实施方式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市迈科科技有限公司;东莞市迈科新能源有限公司,未经东莞市迈科科技有限公司;东莞市迈科新能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6074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射频通信设备
- 下一篇:一种贴片式二极管的框架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