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刺激治疗仪有效
| 申请号: | 201120154601.X | 申请日: | 2011-05-16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61253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07 |
| 发明(设计)人: | 朱文正;梁志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梁志伟 |
| 主分类号: | A61N1/36 | 分类号: | A61N1/36 |
| 代理公司: | 广州新诺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100 | 代理人: | 刘菁菁 |
| 地址: | 510000 广东省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刺激 治疗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子医疗仪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刺激治疗仪。
背景技术
人们已认识到抑郁、焦虑、狂燥、失眠等问题不能简单地解释为情绪不佳,而应从精神疾病及心理疾病的范畴去看待并治疗。针对这些疾病,有进行药物治疗的,也有进行中医传统疗法的,现在也出现了利用电子治疗仪器实施的电刺激治疗。
例如,美国出现了一种据称可治疗抑郁和焦虑的仪器——CES,其单路输出频率为0.5Hz或100Hz(以开关互置),电刺激部位是以电极夹子夹耳垂。还有另一种治疗抑郁的电刺激设备则是有创的,是一个类似心脏起搏器的电子装置,它被植入患者体内,通过其不断的电击来刺激患者脑部的迷走神经,从而有效地缓解抑郁症状。
北京精神卫生研究所的罗和春等研究了一专门针对抑郁治疗的电针仪,单路输出同时刺激百汇和印堂两穴,电极是以针灸针刺入两穴位,但具体输出电参数不详。
有一种电休克疗法,在80~100伏特电压下,电流直接通过人的大脑,以达到治疗目的。此法一般在麻醉下进行,分为有抽搐和无抽搐方法。有抽搐即通电时全身抽搐,无抽搐即身体不发生抽搐。此法对被治疗者具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的电刺激治疗仪,其对于治疗抑郁症和焦虑症及其它精神科疾病具有高效、无创和副作用极低的优点。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电刺激治疗仪,包括工作电路和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电路具有第一电流输出电路和第二电流输出电路;及所述电极由第一组电极和第二组电极组成,所述第一组电极与第一电流输出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组电极与第二电流输出电路的输出端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电流输出电路的输出频率为5~150Hz;所述第二电流输出电路的输出频率为0.1~6Hz。
进一步,所述工作电路具有第一隔离电源和第二隔离电源,所述第一电流输出电路的输入端与第一隔离电源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电流输出电路的输入端与第二隔离电源的输出端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隔离电源和第二隔离电源为DC/DC隔离电源。
进一步,所述工作电路具有一电源模块和一操控电路,所述操控电路与电源模块电连接, 并信号控制所述第一电流输出电路和第二电流输出电路。
所述第一组电极和第二组电极为刺入式电极或非刺入式电极。
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上述结构,其两组电极分别电连接于两个电流输出电路,并同时设置在两个穴位上进行电刺激治疗,简单有效、安全且副作用极低。而本实用新型采用两路独立的电流输出电路的形式,可减少两路不同频率电路的串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路结构方块图。
图中:
10-输入电压;21-第一隔离电源;22-第二隔离电源;31-第一电流输出电路;32-第二电流输出电路;41-第一组电极;42-第二组电极;50-操控电路;60-电源模块。
现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刺激治疗仪,主要包括电极和工作电路,所述工作电路主要由第一隔离电源21、第二隔离电源22、第一电流输出电路31、第二电流输出电路32、操控电路50和电源模块60组成。所述电极由第一组电极41和第二组电极42组成。该第一隔离电源21和第二隔离电源22均为DC/DC隔离电源。
第一隔离电源21、第二隔离电源22和电源模块60的输入端分别与输入电压10连接;第一电流输出电路31的输入端与第一隔离电源21的输出端连接,其输出端则连接第一组电极41;第二电流输出电路32的输入端与第二隔离电源22的输出端连接,其输出端则连接第二组电极42;操控电路50与电源模块60电连接并输出控制信号以控制第一电流输出电路31和第二电流输出电路32的电路参数,并处理来自第一电流输出电路31和第二电流输出电路32的反馈信号,该反馈信号主要为两电流输出电路的电流频率。第一组电极41与第一电流输出电路31的输出端连接,第二组电极42与第二电流输出电路32的输出端连接。第一组电极41和第二组电极42为刺入式电极或非刺入式电极,固定于被治疗者的穴位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梁志伟,未经梁志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5460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协作系统
- 下一篇:含磁共振对比剂的脂质纳米粒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