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饮料杯易拎带无效
申请号: | 201120151994.9 | 申请日: | 2011-05-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69129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14 |
发明(设计)人: | 柏桂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柏桂东 |
主分类号: | A45F5/10 | 分类号: | A45F5/10 |
代理公司: | 上海胜康律师事务所 31263 | 代理人: | 周智勇;段登新 |
地址: | 200135 上海市浦东新***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饮料 杯易拎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包装物,特别涉及一种饮料杯易拎带。
背景技术
我们日常所喜爱的饮料如豆浆、可乐、奶茶等,在购买时通常都是通过整塑料袋进行打包,这种采用整个塑料袋的包装形式耗材较多,成本高,不利于原料的节省以及环保。而且,利用塑料袋包装饮料,不能够很好地固定,不利提拎。
一种对包装塑料袋进行改进的方式是将塑料袋分隔成两个单元,以便对饮料杯进行固定,但是这种设置分隔单元的塑料袋在制作时不但费时,同时也增加成本,而且,这种分隔不能实现对饮料杯的充分固定,对于开口型饮料杯而言,即设置有活动杯盖的饮料杯而言,在提拎行走时饮料杯很容易发生倾斜,进而导致饮料杯中的饮料很容易从开口处溢漏。
因此,提供一种耗材少,成本低,易于对饮料杯进行固定,且对开口型饮料杯而言能够抑制其中的饮料溢漏的饮料杯包装物,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目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为提供一种饮料杯易拎带,该饮料杯易拎带耗材少,成本低,易于对饮料杯进行固定,且对开口型饮料杯而言能够抑制其中的饮料溢漏。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饮料杯易拎带,包括拎带和固定圈,所述固定圈沿其周向相对设置有第一穿口和第二穿口,所述拎带依次穿过所述第一穿口和所述第二穿口。
优选地,所述固定圈的个数至少为两个,且与所述固定圈相对应的各所述拎带依次首尾相连设置为一体。
优选地,还包括隔板,所述隔板上相对设置有与所述饮料杯的外壁形状相配合的凹槽。
优选地,所述拎带上设置有限位口。
优选地,所述限位口的个数至少为两个,且所述限位口沿所述拎带的长度方向分布。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饮料杯易拎带,包括拎带和固定圈,固定圈沿其周向相对设置有第一穿口和第二穿口,拎带依次穿过该第一穿口和第二穿口。
当进行包装时,将饮料杯的杯底穿过固定圈并向下放置,直至压住固定圈内的拎带部分,然后提拉拎带使固定圈的侧壁与饮料杯的外壁充分配合,将拎带的两端连接在一起,即完成包装。这种包装方式既适用于开口封闭的饮料杯,也适用于设置活动杯盖的饮料杯。
在饮料杯的杯口设置活动杯盖的情况下,包装时,可以将固定圈内的拎带部分拨至固定圈外,将饮料杯底部穿过固定圈直接往下放置,直至固定圈的侧壁与饮料杯的外壁充分配合,然后将固定圈内的拎带部分拨至饮料杯杯口处的活动杯盖上,并压住活动杯盖,拉紧拎带并将拎带两端连接在一起,即可完成包装。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包装方式也当然适用于开口封闭的饮料杯。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饮料杯易拎带,耗材少,成本低,易于对饮料杯进行固定,且对开口型饮料杯而言能够抑制其中的饮料溢漏。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固定圈的个数至少为两个,且与固定圈相对应的各拎带依次首尾相连设置为一体。这样设置,所有的固定圈均用一根总拎带穿起,当制作饮料杯易拎带时,将折叠状态的固定圈叠置,在其侧壁上进行压孔或采用切割等其他方式,加工出贯穿叠置的固定圈的侧壁的穿口,各固定圈上的第一穿口与第二穿口即可一次成型,然后将总拎带贯穿于加工好的穿口中,即完成饮料杯易拎带的制作;当使用时,根据需包装的饮料杯的个数及尺寸等,在总拎带上截取适度长度的拎带,进行包装。这种方式的饮料杯易拎带,制作简单,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饮料杯易拎带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折叠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饮料杯易拎带的展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饮料杯易拎带的一种使用状态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的饮料杯易拎带的使用状态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所示的饮料杯易拎带的另一使用状态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的饮料杯易拎带的使用状态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饮料杯易拎带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折叠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所示的饮料杯易拎带的一种具体实施例的展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所示的饮料杯易拎带的一种使用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8所示的饮料杯易拎带的另一种使用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中所示的隔板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8所示的饮料杯易拎带的又一种使用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柏桂东,未经柏桂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5199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