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结构改良的轮圈有效
申请号: | 201120149481.4 | 申请日: | 2011-05-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06798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11 |
发明(设计)人: | 涂季冰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山亨利金属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B21/02 | 分类号: | B60B2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智英财专利代理事务所 11301 | 代理人: | 刘祖芬 |
地址: | 2153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结构 改良 轮圈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轮轮圈技术领域,尤其是有关于一种结构改良的轮圈,即一种于轮圈内侧的桥板设有窝状的容座,且该容座的组设孔增设有供辐条组接头组设的一套件,以达提升组设孔及辐条连接区域强度的功效。
背景技术
车轮主要是由外围的轮圈、中心轮毂及连结于轮圈与轮毂间的数个辐条所形成,其中轮圈通常是以铝合金挤制成杆状,并使末端焊接连接形成圈状,且轮圈的截面呈框形,由一上桥板、一下桥板及两侧框连接构成,该两侧框内壁分别与各该上桥板、下桥板的二端连接,形成一类似倒A形状的截面,于各该上、下桥板间相对穿设有数个组设孔,以供辐条的组接头穿设固定,而使辐条可钩挂于轮圈的侧壁上。
轮圈在行驶过程中,或为调整辐条的张力时,组接头与轮圈间进行拉伸动作而产生撞击作用,与组接头接触部位的组设孔处是直接受力点,容易由此接触点裂开,而影响安全性,为了提升该组设孔的拉伸承受力,及轮圈与辐条连接区域的强度,是为人们积极追求与改进的目标。
一般补强轮圈与辐条连接区域强度的方式,常见者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组接头补强式,另一种是组设孔补强式。
目前,现有组接头补强式的轮圈结构,如中国台湾第094201235号新型专利所揭露的车辆轮圈辐丝接管,该接管是供与辐丝一端的螺牙连接,其包括有:一外径较大的卡缘,供与该轮圈嵌卡,且内部具有一第一通孔;一具有一第二通孔的补强护管,该补强护管自该卡缘的第一端一体延伸,该补强护管的外径小于该卡缘的外径,该补强护管的该第二通孔的第一端与该卡缘的该第一通孔相通,且该补强护管的该第二通孔的第二端则与外界相通,以供辐丝具螺牙的一端穿入,借以护套辐丝;及一具有一第三通孔的延伸接管,该延伸接管自该卡缘的第二端一体延伸,该延伸接管的该第三通孔与该卡缘的该第一通孔连通,并在内壁设有螺牙,以供与该辐丝一端的螺牙相螺合。
另一现有组设孔补强式的轮圈结构,如中国台湾第094203977号新型专利所揭露的轮圈轻量强化设计结构,其特征包含:该轮圈的内周壁设置有穿孔的区段是设制成具有相对内倾夹角的”ㄑ”形面状态,可界定出一第一倾斜面及一第二倾斜面,且令相临的二穿孔分设于第一、第二倾斜面,使各辐条可呈相互交叉状通往轮毂与的对位的环凸缘固定;该轮圈的内周壁外侧面于穿孔二侧临处分设有共用的中央凸脊缘,该等凸脊缘均呈环状围绕于轮圈的内周壁,且该中央凸脊缘并与轮圈的外周壁衔接连结;借此,可以局部性增加该轮圈供辐条组接部位的厚度,进以提升其结构受力强度。
上述结构中,前者是于接管设有外径较大的卡缘,以与轮圈嵌卡,该接管于卡缘的一端设有补强护管,以供辐丝穿伸,且于该卡缘的另一端设有延伸接管,以供辐丝的螺牙螺合,借该卡缘提供辐丝与轮圈连接区域间的结构补强功效;后者则是使轮圈于穿孔二侧环设有中央凸脊缘及侧向凸脊缘,即可增加轮圈供辐条组接部位的厚度,以达提升结构强度的功效。
但是,前者轮圈的组设孔强度并未增加,该接管虽具有外径较大的卡缘,然而当该组设孔承受辐丝的拉伸力量时,该组设孔仍容易受力而裂开;后者的中央凸脊缘及侧向凸脊缘虽可提升结构强度,然而其增加厚度的设计,会造成轮圈的重量增加,无法达到轻量化的效果,整体结构确有待改良的必要。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结构改良的轮圈,其是于轮圈本体内侧的桥板设有窝状的容座,该容座具有一个组设孔,并将一个套件组设于该组设孔处,且该套件具有套孔可供辐条的组接头穿设,使作用力可分散至该套件上,以减少该组设孔处的承受力,有效提升轮圈与辐条连结区域的强度,确实达到保护的功效,其构件简单且便利组装,达到了极佳的实用性及便利性。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另一个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结构改良的轮圈,该套件与容座凹部接设处的缘面呈弧状,可供与辐条组接头弧状的周面相互抵贴,形成面与面的贴合,可增加贴触面积,以将作用力分散至该套件上,使直接对轮圈的作用力量可降低,以达提升该组设孔强度的功效。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再一个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结构改良的轮圈,该套件可提升该组设孔的强度及承受力,因此可减少该辐条连接区域的材料厚度,达到轻量化的功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山亨利金属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昆山亨利金属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4948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多媒体分发装置
- 下一篇:全身安全带背心式充气救生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