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颈部食管钳无效
申请号: | 201120147302.3 | 申请日: | 2011-05-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86528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28 |
发明(设计)人: | 陈明耀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明耀 |
主分类号: | A61B17/28 | 分类号: | A61B17/2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50003 河南省***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颈部 食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外科手术用医疗器械,更具体地说,是一种在颈部食管与胃吻合时使用的手术器械。
背景技术
目前,颈部食管胃的吻合方式是,在颈部游离出食管后,将此前已游离的胃经胸腔上提至颈部。切断食管并在胃顶部开孔,然后将它们吻合,重建消化道。其缺点是,切断食管后,因食管断端的血管同时被切断,导致食管断端在吻合过程中不间断地出血,影响视野和手术操作。同时,由于食管开放后有消化液从断端流出,从而污染术野,它是导致术后感染和吻合口瘘的重要原因。
其次,在吻合时预留食管断端的长短,对满意地完成吻合至关重要。而目前,术者对预留食管断端的长短是靠目测估计及经验来确定,很不精确,而过短或过长都会影响吻合的顺利进行,并导致不良后果。
第三,手术前后胃减压用的胃管,在吻合时须退至吻合口处食管断端的上方(近侧),便于吻合操作,但因颈部食管距口腔很近,因此胃管不易固定,极易脱至口腔,导致吻合完成时重新置入胃管困难。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点,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够减少术中出血和污染,方便手术操作的医疗器械。
本实用新型的颈部食管钳主要由钳臂、钳身和钳柄构成,所述的一侧钳臂中部有一凹槽,为半圆形。
所述的钳臂与钳身呈一夹角。
所述与钳臂相接的钳身前部处显示的刻度为长度单位。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
1.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安全可靠。
2.适于颈部消化道重建手术,钳臂部分具有良好的弹性,钳夹食管后可有效止血和防止消化液的流出、减少污染,同时不会造成被夹闭的食管损伤。
3.一侧钳臂中部的凹槽为胃管固定处,其作用是在夹闭后防止消化液流出的同时,对胃管不致夹闭过紧,稍稍用力抽拉,可将胃管调整至既不影响吻合操作、又不会脱出的位置。
4.钳身前部处的刻度尺可使术者准确测量预留食管的长度,精确确定食管切断的位置,防止因目测估计造成偏差和失误,方便和简化了手术操作。
5.制造成本低廉,并可重复消毒使用,便于推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其主视图。
图3为其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是由钳臂1、钳臂上凹槽2、钳身前部3、钳身前部刻度标记4、钳身后部5和手柄6组成。
图1所示在实施例中,游离颈段食管后,以本钳在已游离食管的近端最低位钳夹食管,所述的两铡钳臂1钳夹食管后,起到了止血和防止消化液从食管流出的作用。一侧钳臂中部所述的凹槽2为胃管被钳夹后所处的位置。参照钳身前部处3的刻度标记4,测量和确定需要留下做吻合的近端食管的长度和切断食管的位置,而后切除远端食管,并将食管与胃做吻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明耀,未经陈明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4730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单圆弧刃超声骨刀刀头
- 下一篇:一种胸外科手术拉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