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超耐磨S管无效
申请号: | 201120144909.6 | 申请日: | 2011-05-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74168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14 |
发明(设计)人: | 肖云捷 | 申请(专利权)人: | 肖云捷;张红英 |
主分类号: | F16L43/00 | 分类号: | F16L43/00;F16L57/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10324 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耐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程机械混凝土泵车,它是混凝土泵车输送管道拐点至关重要的连接配件。
现有的混凝土泵车的S管,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普通的热处理的钢材质S管,一种是内衬陶瓷的S管。其中普通的热处理的钢材质S管使用寿命极短;第二种内衬陶瓷的S管,虽然在前一种基础上使用寿命有所提高,但由于陶瓷本身的脆性,以及衬套作业过程中,陶瓷是由无数个陶瓷小块拼接而成,在陶瓷块与陶瓷块之间,在陶瓷块与钢基体之间存在极大的薄弱环节,往往提前报废。同时其制造也非常复杂,成本高昂。为解决现有技术缺陷,需要设计出一种超耐磨S管,来提升我国混凝土泵车整体水平,赶超国际先进技术。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超耐磨S管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超耐磨S管,具有层状结构,从外到里由管道钢基体,金属合金过渡层和超硬材料颗粒——金属合金耐磨复合层组成。
所述的金属合金过渡层可以是单一金属或多种金属合金。
所述的超硬材料颗粒——金属合金耐磨复合层可以是一层或多层超硬材料颗粒——金属合金耐磨复合层。
所述的超硬材料颗粒可以是一种超硬材料或多种超硬材料颗粒的组合。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普通的S管一般是采用特殊优质钢通过热处理手段来达到管道内壁耐磨的;而陶瓷S管是在普通钢S管内壁内衬陶瓷块而达到S管内壁耐磨的。第一种方案问题在于S管材质上,本身硬度远远低于混凝土中水泥、细砂和砂石的硬度,由于受到混凝土的强烈冲刷,共使用寿命极短;第 二种方案是选择普通钢管作为骨架,在管道内壁内衬陶瓷,方法虽然有效,而S管短小,内衬是由许许多多很小的陶瓷块拼接而成,在陶瓷块与陶瓷块之间,在陶瓷块和钢管内壁之间,它们都是机械粘合,不可能成为一个整体,致命的薄弱环节和缺陷,致使陶瓷S管往往提前报废;同时陶瓷本身脆性很大,它与石英砂、砂石和水泥的硬度相当,使用寿命也很短。本实用新型在材质上虽然同样选用普通钢S管作骨架,在钢基体上,首先利用冶金化学结合的方法,电镀金属合金作为过渡层,然后在过渡层上,利用冶金化学结合的方法再结合一层或者多层超硬材料颗粒——金属合金耐磨复合层。由此本实用新型一种超耐磨S管通过冶金化学键,将钢基体、金属合金过渡层和超硬材料颗粒——金属合金耐磨复合层有机的结合成一个完整的整体。特别是一种超耐磨S管的最内层即超硬材料颗粒——金属合金耐磨复合层,它在选材上已经存在明显的优势,金属合金中弥散分布了许许多多的超硬材料硬质点,超硬材料颗粒的硬度数倍于水泥、细砂和砂石的硬度,有效地抵御水泥、细砂、砂石的冲刷作用,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其S管的使用寿命。本实用新型与普通S管相比,可以确保使用寿命提高20倍,与陶瓷S管相比,可以提高使用寿命5——8倍;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国际市场上我国的混凝土泵车的市场竞争力,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是极为显著的。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超耐磨S管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一种超耐磨S管,具有层状结构,从外到里由管道钢基体1,金属合金过渡层2和超硬材料颗粒——金属合金耐磨复合层3组成。
所属的金属合金过渡层2可以是单一金属或多种金属合金层。
所述的超硬材料——金属合金耐磨复合层3可以是一层或多层超硬材料颗粒——金属合金耐磨复合层。超硬材料——金属合金耐磨复合层3可以是单一金属或多种金属合金与超硬材料颗粒4结合的复合层。
所述的超硬材料颗粒4可以是一种或多种超硬材料颗粒的组合。
一种超耐磨S管的制造方法有多种,其中一种方法如下:
在管道钢基体内表面采用电镀方法,在电镀溶液中电镀金属合金作为过渡层,然后依然在电镀溶液中,继续电镀金属合金,将超硬材料颗粒4均匀的固定在金属合金过渡层2上,除去多用的超硬材料颗粒4,S管工件继续在电镀溶液中,通过电场的作用,电沉积金属合金将超硬材料4牢牢的固定下来;当超硬材料颗粒4的体积被覆盖70%以上时,可以选择继续电镀金属合金,直到全部覆盖,也可以选择同样的方法,继续电镀下一层或多层超硬材料颗粒——金属合金耐磨复合层3,最后电镀一层超硬材料颗粒——金属合金耐磨复合层时,必须当超硬材料颗粒4的体积被覆盖70%以上或者全部覆盖,一种超耐磨S管就制造出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肖云捷;张红英,未经肖云捷;张红英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4490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油田井口地下加热及可更换伴热集输系统
- 下一篇:一种用于铰接支架的管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