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热恒温干燥箱无效
申请号: | 201120143502.1 | 申请日: | 2011-05-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66310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07 |
发明(设计)人: | 汪永辉;汪诗经 | 申请(专利权)人: | 汪永辉 |
主分类号: | F26B9/06 | 分类号: | F26B9/06;F26B25/14;F26B23/06;F26B25/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41300 安徽省芜湖市南陵***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热 恒温 干燥箱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热恒温干燥箱,具体涉及一种在取出已干燥的器皿时,能减少干燥箱箱体内热量损失的电热恒温干燥箱。
背景技术
目前,检验室使用的电热恒温干燥箱大多是单门设计,干燥箱内设有摆放器皿的摆放架(如1和图2所示)。使用中,当达到烘干时间时,需要打开干燥箱的门,将已干燥的器皿取出,这样会导致干燥箱内的热量损失,使干燥箱内的温度出现很大波动,如继续使用,加热装置将重新加热升温,若出现在同一干燥箱箱体内于不同时间放置需干燥的器皿,由于反复开关箱门,会导致在规定的时间内达不到干燥效果,影响数据的准确性。
有时由于干燥箱箱体内存放需干燥的器皿较多,获取索要的器皿则需要打开干燥箱箱门,对器皿的标签进行详细比对,这样因延长了开门时间,将更进一步加大能源损耗。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热恒温干燥箱,解决传统的电热恒温干燥箱在取放器皿时能量损失和箱体内温度波动大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热恒温干燥箱,包括设有加热装置的干燥箱箱体以及干燥箱箱体一侧设有的控制箱,在干燥箱箱体的底部设有支脚,在干燥箱箱体的上部设有排气口,所述的干燥箱箱体内设置干燥架架体,以及在干燥架架体的每个间隔层之间设置移动框,在所述每个移动框体的外表面设有密封板,所述的干燥架架体通过干燥箱箱体底部设置的卡件固定在干燥箱箱体内。
具体的,所述的干燥架架体为一适配干燥箱箱体的矩形框体,框体通过框体内设置的横杆分为3层或3层以上,在框体的中部设有分隔层,在分隔层和在框体的两侧设有适配移动框移动的滑槽,在每个移动框上部的框体上还铰链设置适配间隔层大小的第二密封板。
进一步,所述的加热装置为电阻加热块;并设置在干燥箱箱体内的底部、后部、两侧或单个设置在其中任意位置。
进一步,为了保温,所述的密封板上设有保温层。
更进一步,为了保温,所述的第二密封板上设有第二保温层。
进一步,为了方便识别,所述的密封板上设有标签。
进一步,为了方便取放,所述的密封板上设有拉手。
进一步,为了方便观察,所述的密封板上设有观察口。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由于采用在干燥箱箱体内,通过底部设置卡件固定设置干燥架架体,以及在干燥架架体的每个间隔层之间设置外表面设有密封板的移动框。相比于传统的干燥箱,在同一干燥箱箱体内于不同时间取放器皿时,可减少箱体内的能量损失,减小箱体内的温度波动范围,以保证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的构造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3 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局部示意图。示意干燥箱箱体内装干燥架架体的结构。
图5为图4的局部俯视图。
图6为图3的局部立体图。示意干燥箱箱体内装干燥架架体的立体结构。
图中:1. 干燥箱箱体、2. 控制箱、3. 支脚、4. 排气口、5. 移动框、6. 密封板、7. 卡件、8. 框体、9. 横杆、10. 分隔层、11. 滑槽、12. 第二密封板、13. 电阻加热块、14. 第二保温层、15. 标签、16. 拉手、17. 观察口、18. 摆放架、19.门、20. 保温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较为详细的说明。
如1和图2所示,以往的电热恒温干燥箱包括干燥箱箱体1、控制箱2,干燥箱箱体1都是单门设计,内设有摆放器皿的摆放架18。而在使用时则需要打开干燥箱箱体1的门19将需要的器皿取出,这样在室温较低的环境,尤其在冬季容易使干燥箱箱体内温度降低,使加热装置重新加热升温,加大能源消耗。
如图3至图6所示,一种电热恒温干燥箱,包括设有加热装置的干燥箱箱体1以及干燥箱箱体1一侧设有的控制箱2,在干燥箱箱体1的底部设有支脚3,在干燥箱箱体1的上部设有排气口4,所述的干燥箱箱体1内设置干燥架架体以及在干燥架架体的每个间隔层之间设置的移动框5,在所述每个移动框体的外表面设有密封板6,所述的干燥架架体通过干燥箱箱体1的底部设置的卡件7固定在干燥箱箱体1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汪永辉,未经汪永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4350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