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蝙蝠翼配光LED隧道灯透镜有效
申请号: | 201120143375.5 | 申请日: | 2011-05-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65905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07 |
发明(设计)人: | 顾汉霆;陈晓阳;孔祥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金基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1V5/04 | 分类号: | F21V5/04;F21V31/00;F21W131/101;F21Y101/02 |
代理公司: | 杭州新源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34 | 代理人: | 李大刚 |
地址: | 310013 浙江省杭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蝙蝠 翼配光 led 隧道 透镜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透镜,特别是一种蝙蝠翼配光LED隧道灯透镜。
背景技术
公路隧道是空间狭小的管状构造物,为了达到规定的行车速度,保证行车安全,其营运照明要求高于一般露天道路照明,其主要特点是要求路面亮度大,均匀度高,眩光小,且要求防油污能力强,易清洗,寿命长等。大功率LED隧道灯与常规的高压钠灯相比,具有高效、安全、节能、环保、寿命长、响应速度快、显色指数高,亮度无级可调等优点,可广泛应用于公路隧道照明。同时,LED照明技术发展迅速,大功率LED光源光效已达到120lm/W左右,LED隧道灯整灯光效也已达到100lm/W,从而使LED隧道灯广泛应用于公路隧道照明成为可能。并在绿色环保、节能减排的社会大背景下,LED隧道灯全面应用于公路隧道照明,必然是未来发展的方向。LED隧道灯的发展必然需要完美的透镜与之配对。现有LED隧道灯透镜不是很理想,其透光率低,致使灯具光效下降,同时配光不合理,致使隧道路面亮度均匀度低,容易产生斑马线现象,影响行车安全。
目前,市场上的LED隧道灯配有的透镜,其尺寸大小不一,有些不能达到具体的配光要求,有些很大又造成材料的浪费。此外,还存在安装复杂、防水防尘不到位、后期维护困难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蝙蝠翼配光LED隧道灯透镜,它可使光效上升,配光合理,亮度均匀度高,眩光小,适合于公路隧道照明使用,满足行车条件与保证行车安全,且安装简单,防护性好。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一种蝙蝠翼配光LED隧道灯透镜,其特征在于:为一个凹凸透镜,包括配光结构,配光结构底部设有LED光源卡槽结构,配光结构外圈设有台阶结构和加固结构,加固结构上设有定位及固定孔结构,加固结构底部设有密封槽结构。
前述的蝙蝠翼配光LED隧道灯透镜中,所述配光结构内表面为凹陷的椭球面。所述的配光结构,将LED点光源发出的光配光输出达到在极坐标中0°~180°方向的130°蝙蝠翼配光,90°~270°方向的80°倒心形配光。致使灯具出光角度恰当,对司机无显著的直射和反射眩光,有利于车辆安全通过隧道。
前述的蝙蝠翼配光LED隧道灯透镜中,所述凹凸透镜为透光率大于90%的PC透镜。
前述的蝙蝠翼配光LED隧道灯透镜中,所述定位及固定孔结构为多个在同一平面上根据透镜中心轴对称的通孔或缺口。因此不易安装出错,同时安装简便,有利于后期维护。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可使灯具出光角度恰当,对司机无显著的直射和反射眩光,有利于车辆安全通过隧道。且由于LED光源卡槽结构,台阶结构,安装加固结构及密封槽结构设计,多重保障了透镜安装准确、牢固,同时具备防水防尘能力。。
附图说明
图1为蝙蝠翼配光LED隧道灯透镜俯视图;
图2为图1中A-A截面剖视图;
图3为图2中B-B截面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配光曲线极坐标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安装示意图。
附图中的标记为:1-配光结构,2-LED光源卡槽结构,3-台阶结构,4-安装加固结构,5-定位及固定孔结构,6-密封槽结构,7-压圈,8-固定板,9-大功率LED光源,10-散热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但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限制的依据。
实施例。一种蝙蝠翼配光LED隧道灯透镜,如图1至图3所示,为一个凹凸透镜,包括配光结构1,配光结构1底部设有LED光源卡槽结构2,配光结构1外圈设有台阶结构3和加固结构4,加固结构4上设有定位及固定孔结构5,加固结构4底部设有密封槽结构6。
所述配光结构1内表面为凹陷的椭球面。其产生的配光曲线如图4所示。
所述凹凸透镜为透光率大于90%的PC透镜。
所述定位及固定孔结构5为多个在同一平面上根据透镜中心轴对称的通孔或缺口。
安装时,如图5所示,将大功率LED光源9卡入LED光源卡槽结构2,并压上固定板8(铝合金型材),密封槽结构6内压入密封圈,将压圈7(铝合金型材),套入台阶结构3,并通过定位及固定孔结构5固定定位,最后将压圈7固定在散热器10上即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金基电子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浙江金基电子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4337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