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传动轴的连接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120135524.3 | 申请日: | 2011-05-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58097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3-07 |
发明(设计)人: | 弋立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弋立龙 |
主分类号: | F16D1/02 | 分类号: | F16D1/02;F16D1/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710301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传动轴 连接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机械领域,涉及一种连接机构,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对相邻两个传动轴进行连接传动的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在某些机械传动过程中,往往需要至少两个传动轴或传动装置进行动能的传输,前后两个相邻的传动轴之间的配合程度决定了能量传输的效率。目前对于固定的前后两个相邻的传动轴而言,二者在连接传动时主要采用齿轮、连接杆或其他方式进行,以便动能的传递;而对于前后两个相邻的传动轴不固定进行连接传动时,例如在后的传动轴需要翻转操作后才能与在前的传动轴进行传动的情况,常用的方式是人工将在后的传动轴的方位拨正,与在前的传动轴卡接,形成一个传动整体,再进行动能的传递。这样不仅工序复杂繁琐,耽误动能传递的延续性,同时对于操作人员而言,需要有很强的工作经验,避免两个相邻的传动轴损毁或发生人员伤亡事故。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传动轴的连接机构,解决了背景技术中操作不便、动能传递延续性差以及对工作人员要求苛刻等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一种传动轴的连接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轴的连接机构包括横梁以及卡齿;所述卡齿是两个;所述两个卡齿与横梁交叉卡接在一起。
作为优选,上述卡齿与横梁卡接的端部是无棱结构。
作为优选,上述卡齿与横梁卡接的端部呈球状或半球状。
作为优选,上述横梁是圆柱状的横梁。
作为优选,上述传动轴的连接机构还包括用于支撑横梁的第一基座,所述第一基座包括第一基座端部以及第一基座尾部;所述横梁设置于第一基座端部,所述第一基座尾部的外表面设置有螺纹。
作为优选,上述传动轴的连接机构还包括用于支撑卡齿的第二基座,所述第二基座包括第二基座端部以及第二基座尾部;所述卡齿设置于第二基座端部,所述第二基座尾部的外表面设置有平键槽套(平键槽套就是带键套)。
作为优选,上述第二基座还包括设置在第二基座端部的第二基座盘,所述卡齿垂直设置于第二基座盘上。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对前后两个相邻的传动轴的连接方式上进行了改进,采用两个不同的连接件(第一连接件主要是横梁结构,第二连接件是端部呈球状),该连接件在传动轴的非工作状态时分别安装到前后两个相邻的传动轴上后,当在后的传动轴扭转方位后,球状的第二连接件直接碰撞横梁结构,使前后两个相邻的传动轴迅速的牢固的可靠的卡接在一起,减少了动能传递的时间,工序简单可行,对工作人员的要求非常低,使用非常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第一连接件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第二连接件结构示意图;
图3是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配合后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
1-横梁;2-卡齿;3-第二基座盘;4-第一基座;5-第二基座。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图2以及图3,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传动轴的连接机构,该传动轴的连接机构包括横梁1以及卡齿2;卡齿2是两个;这两个卡齿2与横梁1交叉卡接在一起,卡接后,卡齿2与横梁1或者呈“十”字型或“×”型结构,总之是交叉排列卡接在一起,此时当在前的传动轴进行转动时,带动在后的传动轴运动。
当然,为了使其卡接效果更好,或者使卡齿2和横梁1更容易卡接在一起,本实用新型还特意对卡齿2的端部进行了改进,卡齿2与横梁1卡接的端部是无棱结构,可以是呈球状或半球状,只要没有棱等的结构,其卡接面变的光滑,轻而易举的就将卡齿2和横梁1卡接在一起,为了适应卡齿2的改进,横梁就可以选 用圆柱状的,比如粗钢筋等都是完全可以的。
为了便于将卡齿2和横梁1方便的装接在前后相邻的传动轴上,本实用新型还将卡齿2和横梁1分别设置于不同的基座上,再由基座方便的安装在前后相邻传动轴的末端和始端,第一基座4包括第一基座端部以及第一基座尾部;横梁1设置于第一基座端部;第二基座5包括第二基座端部以及第二基座尾部;卡齿2设置于第二基座端部,第二基座尾部的外表面设置有带键套;第一基座尾部和第二基座尾部的外表面均设置有螺纹结构,通过螺纹方便的旋进传动轴的末端或始端,使用非常的方便。
当然,第二基座5还可以包括设置在第二基座端部的第二基座盘3,卡齿2垂直设置于第二基座盘3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弋立龙,未经弋立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3552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