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焦炉煤气用导压集液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120130352.0 | 申请日: | 2011-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01702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04 |
发明(设计)人: | 孙明海;胡春东;许文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三木自动化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F1/34 | 分类号: | G01F1/34 |
代理公司: | 济南舜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205 | 代理人: | 张维斗 |
地址: | 250022 山东省济南市市中***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焦炉煤气 用导压集液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集液器,尤其是一种焦炉煤气用导压集液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工厂中进行焦炉煤气的流量计量时,采用的差压式测量装置中,通过三阀组将正导压管、负导压管和差压变送器连接起来。其中,三阀组内的导压孔呈S型,且孔径较小,使导压孔内极易积液,导致差压变送器的测量结果不稳定,从而影响测量的准确性。另外,正导压管和负导压管与三阀组连接的一段为水平设置,当焦炉煤气中的焦油雾和蒸发萘结晶后,容易堵塞管道,影响测量的准确性。这就是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之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是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能够准确、稳定的测量焦炉煤气流量的焦炉煤气用导压集液装置。
本方案是通过如下技术措施来实现的:该焦炉煤气用导压集液装置包括内设有V型锥的壳体、与壳体上端相连的正导压管和负导压管、与正导压管和负导压管相连的集液器及与集液器相连的差压变送器,所述正导压管和负导压管的出口端分别伸入与之相连的集液器内、且与集液器侧壁成锐角α。
位于上述集液器外侧的正导压管和负导压管与水平方向成角度β,使焦炉煤气中的焦油雾和蒸发萘结晶后,分别沿正导压管和负导压管流回壳体内,以防止焦油和萘结晶粘附在管道内壁上,造成测量误差或测量失真,以及粘附在传感器上,造成测量精度下降。
上述集液器的下端设置有排污口,集液器内积存的积液可以方便的通过排污口排出,以防止积液过多影响测量精度和测量稳定性。
为了使液体更好的从焦炉煤气中分离出来并聚集到集液器的底端,使上述锐角α的取值范围为30°≤α≤50°,且锐角α的最佳取值为α=45°。
为了使焦油和萘结晶全部流回壳体内,使所述角度β的取值范围为15°≤β≤25°,且角度β的最佳取值为β=20°。
本方案的有益效果可根据对上述方案的叙述得知,该焦炉煤气用导压集液装置中,正导压管和负导压管的出口端分别伸入与之相连的集液器内、且与集液器侧壁成锐角α。这种结构使焦炉煤气进入集液器后,向下冲击集液器的底端,在这一过程中,焦炉煤气中的液体就会聚积在集液器的底端,而气体则从集液器底端折返向上流动并进入差压变送器,实现了气液分离,避免了焦炉煤气中的积液进入差压变送器而引起差压信号的波动,从而保证了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该装置结构简单,安装使用方便,且成本较低。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其实施的有益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正导压管,2为角度β,3为差压变送器,4为集液器,5为集液器,6为角度β,7为负导压管,8为锐角α,9为排污口,10为排污阀,11为排污管,12为排污口,13为锐角α,14为排污阀,15为排污管,16为V型锥,17为壳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并结合其附图,对本方案进行阐述。
一种焦炉煤气用导压集液装置,如图1所示,它包括内设有V型锥16的壳体17、与壳体17上端相连的正导压管1和负导压管7、与正导压管1相连的集液器4、与负导压管7相连的集液器5以及与集液器4和集液器5相连的差压变送器3,正导压管1和负导压管7分别位于V型锥16的两侧,集液器4和集液器5的下端分别设置有排污口12和排污口9,排污口12与带有排污阀14的排污管15相连,排污口9与带有排污阀10的排污管11相连,所述正导压管1的出口端伸入与之相连的集液器4内,负导压管7的出口端伸入与之相连的集液器5内,且正导压管1与集液器4的内侧壁成锐角α13,负导压管7与集液器5的内侧壁成锐角α8,锐角α13和锐角α8的取值范围为30°≤α≤50°,且锐角α13和锐角α8的最佳取值为α=45°;位于集液器4外侧的正导压管1和位于集液器5外侧的负导压管7上端部分别为倾斜状,且分别与水平方向成角度β2和角度β6,角度β2和角度β6的取值范围为15°≤β≤25°,且角度β2和角度β6的最佳取值为β=2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三木自动化有限公司,未经山东三木自动化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3035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感应电容式液位传感器
- 下一篇:一种车载冷链监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