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便于制造的管壳式换热器有效
申请号: | 201120126311.4 | 申请日: | 2011-04-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18221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0-26 |
发明(设计)人: | 陈海青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忠合 |
主分类号: | F28D7/00 | 分类号: | F28D7/00;F28F1/00;F28F9/26 |
代理公司: | 郑州中民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1110 | 代理人: | 郭中民 |
地址: | 450051 河南省郑***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便于 制造 管壳 换热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管壳式换热器,主要涉及的是一种换热管与管板过盈装配密封的管壳式换热器。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一种管壳式换热器,其多根换热管4套装导流板5后两端过盈装配到管板3的孔里形成换热芯。换热芯装入壳体6,在壳体6的内腔、两个管板3、多根换热管4之间和多个导流板5的缺口处形成对外密封的连续曲折的流道B→B(壳流程),壳体6上的两处开口分别是该流道的进、出口;壳体6的两端装上端盖2和密封件1后,由两个端盖2和多根换热管4的内腔形成对外密封的连续的流道A→A(管流程),两个端盖2上的接口分别是该流道的进、出口。工作原理是:当A→A和B→B两流道同时通过不同温度的流体时,冷、热流体间通过换热管4的管壁传热。
图2结构的工作原理与图1相同,区别在于左边端盖2的内腔被分成了各有开口的两部分,右边端盖2不设开口。当流体从左边端盖2的一个开口流入,经相通的部分换热管4到右边端盖2的内腔折返,经另一部分换热管4到左边端盖2的另个开口流出,组成完整的管程流道,此为双流程结构。同理,通过改变两个端盖2内腔的分隔方法,可以形成更多流程结构。
目前使用的管壳式换热器有多种结构,上述是其中的一种,其标志性结构是换热管4与管板3过盈装配密封连接。该种结构应用历史较短,结构新颖,在部分领域应用优势明显。其换热管4有铝管、紫铜管、黄铜管、钢管、不锈钢管等,都是冷拔或冷轧的无缝管。问题是:所有硬度较高、强度较大的材料,制成无缝管很困难,价格昂贵(如:薄壁、小直径的不锈钢管)。阻碍了这种管壳式换热器的推广应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改进上述管壳式换热器的结构,提出一种便于制造的管壳式换热器,使其在保持现有特点的基础上,大大降低部分领域使用管壳式换热器产品的制造成本。
本实用新型实现上述目的采取的技术方案是:由多根换热管、导流板、管板、壳体、端盖及密封件组成管壳式换热器,所述的换热管为焊管,与所述的管板过盈装配连接。
本实用新型与前述现有结构差别虽然很小(换热管的有缝与无缝),但这种差别却是明确而有效的。例如:有些工况下的机油冷却要求用小直径、薄壁的不锈钢管换热器,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可以轻松的达到换热管直径小于7毫米,壁厚小于0.25毫米的水平。而前述现有结构要达到这一水平难度很大。本说明书没述及的任何其它现有结构的管壳式换热器,达到这一水平更难。微小的结构差别决定了制造方法的完全不同。另外,换热管与管板的装配处辅以胀管(扩大管径),能有效提高其密封的耐压值(和单纯过盈装配比),也有较明显的技术经济意义。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单流程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双流程结构示意图。
图中:1、密封件,2、端盖,3、管板,4、换热管,5、导流板,6、壳体。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给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如下:
如图1或图2所示:一种管壳式换热器主要由多根换热管4、管板3、导流板5、壳体6、密封件1、端盖2组成。换热管4为有缝焊管,导流板5按一定间隔设置在换热管4上起导流作用。管板3采用有一定弹性的材料制作,换热管4的两端过盈装配到管板3的孔里后形成密封连接,在换热管4、导流板5、管板3外套装有壳体6,在壳体6上设置有流体进出口B→B。位于壳体6的两端设有端盖2及密封件1,在端盖2上设置有进出口A→A。换热管4与管板3也可采用过盈、胀管并用的连接方式。使用时,当A→A和B→B两流道间同时通过不同温度的流体时,冷热流体间通过换热管4的管壁传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忠合,未经王忠合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2631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