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LED恒流驱动电路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20124958.3 | 申请日: | 2011-04-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67220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07 |
发明(设计)人: | 黄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州凡普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B37/02 | 分类号: | H05B37/02 |
代理公司: | 福州智理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5208 | 代理人: | 丁秀丽 |
地址: | 350001 福建省福州***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led 驱动 电路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LED恒流驱动电路装置,特别是一种低成本高功率因数及高效率的LED恒流驱动电路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LED灯具的逐步推广,LED灯具的驱动电源效率的提升成为灯具和电源制造商的新课题,同时为了保证电网安全运行和减少对其它电器的干扰,功率因数的提高也必不可少。而这三者之间常常面临无法同时兼顾的矛盾。目前市面上的LED恒流驱动电源效率能达到93%以上的寥寥无几,而同时功率因数能达到0.93以上的就更是闻所未闻。因此,在保证高功率因数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升效率就显得非常有意义,每提升1%的效率,就是降低1%的用电成本,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是相当可观的。
目前各种非隔离恒流电源的电路形式普遍采用单绕组充放电来给LED提供电流,控制电路中不包含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的需外加简易的校正电路,缺点是功率因数做不高;而控制电路中包含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的又由于电路结构上只采用单绕组方式,对周围器件要求高,无法最大限度地提升效率。
申请人于2011年2月25日申请的专利号为201120048101.8的专利解决了上述的问题,但是结构比较复杂,成本相对较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成本低廉且高功率因数及高效率的LED恒流驱动电路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它包括电源VC1、整流滤波装置、输出电压整流滤波及负载装置、PWM 控制IC装置以及自耦变压器,所述的整流滤波装置与交流电连接、整流滤波装置输出端a与输出电压整流滤波及负载装置连接,输出电压整流滤波及负载装置与自耦变压器的输入端①相连,输出电压整流滤波及负载装置还与自耦变压器的负载能量输出端②相连;PWM 控制IC装置通过MOS管Q1与自耦变压器的输出端③连接,电源VC1连接PWM 控制IC装置,它还包括电流取样装置,电流取样装置通过MOS管Q1与PWM 控制IC装置连接,同时电流取样装置还直接连接于PWM 控制IC装置上。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为1、相对申请人已经申报的专利号为201120048101.8的专利,其成本更为低廉,2、同样能能够在保证高功率因数(大于0.96)的情况下为实现恒流电源的超高效率成为可能。以此电路结构为基础,加上各部分电路的元件选择及优化,可实现大于95%的最高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包括电源VC1、整流滤波装置、输出电压整流滤波及负载装置、PWM 控制IC装置以及自耦变压器,所述的整流滤波装置与交流电连接、整流滤波装置输出端a与输出电压整流滤波及负载装置连接,输出电压整流滤波及负载装置与自耦变压器的输入端①相连,输出电压整流滤波及负载装置还与自耦变压器的负载能量输出端②相连;PWM 控制IC装置通过MOS管Q1与自耦变压器的输出端③连接,电源VC1连接PWM 控制IC装置,它还包括电流取样装置,电流取样装置通过MOS管Q1与PWM 控制IC装置连接,同时电流取样装置还直接连接于PWM 控制IC装置上,不过为了改善控制特性和效果,实际使用时可在取样电阻和PWM控制IC之间增加相应的放大和基准电路,也可以集成在PWM控制IC的内部。
输出电压整流滤波及负载装置包括LED灯、二极管D1和电容C1;电流取样装置包括电阻R1;PWM 控制IC装置包括功率因数校正控制IC1;LED灯的正极a端与整流滤波装置、电解电容C1的正极以及二极管D1的负极相连;LED灯的负极b端与电解电容的负极、及自耦变压器T1输入端①相连;二极管D1的正极与自耦变压器T1的负载能量输出端②相连;自耦变压器T1的输出端③与MOS管Q1的漏极D相连;MOS管的源极S与电阻R1的一端相连,电阻R1的另一端接地,MOS管Q1的栅极G接功率因数校正控制IC1的驱动输出OUT脚;功率因数校正控制IC1的电流反馈控制输入端INV与电流取样装置R1和MOS管的源极S的连接端相连,功率因数校正控制IC1的VCC脚与电源VC1连接,功率因数校正控制IC1的GND脚接地。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州凡普科技有限公司,未经福州凡普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2495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背面增加补强的ITO细手指
- 下一篇:路灯节能控制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