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多点自动注脂器无效
申请号: | 201120123740.6 | 申请日: | 2011-04-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74211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14 |
发明(设计)人: | 秦永利 | 申请(专利权)人: | 秦永利;刘馀明 |
主分类号: | F16N7/38 | 分类号: | F16N7/38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龙寰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139 | 代理人: | 孙皓晨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点 自动 注脂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动注脂器,尤指能同时提供各机件进行连续润滑的多点自动注脂器。
背景技术
一般对于高度磨擦机械设备的保养,通常会凭借加注润滑油脂来维持所述的这些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转,保养时以人工的方式通过手动注脂枪、气动式黄油机、电动式或是单点注脂润滑保养等,但传统式注脂没有办法控制注脂量达所需的油脂量,也无法估计何时得再补充,只靠维护者的经验维护,因此常有注脂至太过饱和而造成油脂严重外溢等问题,倘若注脂点为密闭式则无人能知是否油脂补充过量或是不足,当油脂过饱和易导致轴承座散热不良,反之若油脂不足则油膜不够,易造成金属表面磨损且温度升高,而导致轴承座损坏影响机械设备的整体寿命;再者,由于上述加注油脂的方式通常只能凭借人工针对单一注脂点,因此易耗费资源以及人力。
因此,要如何解决上述现有的问题与缺失,即为从事此相关业者所亟欲研发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点自动注脂器,解决传统式注脂没有办法控制注脂量达所需的油脂量,也无法估计何时得再补充,只靠维护者的经验维护,因此常有注脂至太过饱和而造成油脂严重外溢等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多点自动注脂器,其特征在于:包含有本体、驱动装置以及复数活塞装置,其中:
该本体设置有基座,基座下方表面罩覆有固定座,基座上方表面罩覆有桶身,且基座中央处凸设有定位部;该驱动装置在定位部内设置有驱动器,驱动器上方连接有作动盘,作动盘与定位部表面形成有间距,作动盘在靠近定位部一侧固接有一凸轮;该复数活塞装置排列设置于定位部周缘,各活塞装置具有定位于定位部的轴套,轴套具有进脂孔以及出脂孔,进脂孔连通于定位部侧方表面,且出脂孔连通于基座底面,而轴套内设置有活塞,活塞延伸至定位部表面上方,且活塞末端抵持于凸轮,使活塞会随凸轮位移而移动。
其中:活塞的末端具有一滚珠,作动盘在靠近定位部一侧固接有一凸轮,且活塞末端的滚珠抵持于凸轮。
其中:基座底面设置有复数连通于轴套出脂孔的逆止装置。
其中:基座的侧表面设置有复数连通于轴套出脂孔的释压阀,该释压阀内设置有作动阀,且该作动阀内设置有检知杆,该检知杆一端露出基座的侧表面。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在于:凭借驱动器使作动盘带动凸轮旋动,使凸轮推动各注脂器的活塞连续来回位移作动,进而连续对各相对应的注脂点进行定量加注油脂的动作,以防止因轴承座损坏而影响机械设备的整体寿命,并减少资源以及人力上的浪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外观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局部立体外观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局部立体侧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局部立体剖面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状态的油脂流动示意图(一);
图7是本实用新型图6的A部位的局部放大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状态的油脂流动示意图(二)。
附图标记说明:1-本体;11-基座;111-定位部;112-排脂孔;12-固定座;121-控制单元;122-分配盘;1221-接点;13-桶身;14-容置空间;15-上盖;2-驱动装置;21-驱动器;22-作动盘;23-凸轮;24-传动轴;25-轴承座;3-活塞装置;31-活塞;311-滚珠;32-轴套;321-进脂孔;322-出脂孔;33-弹性元件;4-逆止装置;41-单向阀;42-输脂管;5-释压阀;51-作动阀;511-检知杆。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5所示,由图中可清楚看出,本实用新型包含有本体1、驱动装置2、复数活塞装置3、逆止装置4以及释压阀5,其中:
该本体1设置有基座11,该基座11下方表面罩覆有固定座12,基座11上方表面罩覆有桶身13,桶身13上方罩覆有上盖15,且基座11中央处凸设有定位部111,基座11于定位部111外周缘表面形成有复数排脂孔112,并在基座11与桶身13间形成有容置空间14;该固定座12的二侧分别设置有控制单元121以及分配盘122,该分配盘122间隔设置有复数接点122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秦永利;刘馀明,未经秦永利;刘馀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2374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