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芯串联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1120123308.7 | 申请日: | 2011-04-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50028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23 |
发明(设计)人: | 王乾;钱科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索尔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058 | 分类号: | H01M10/058;H01M2/20 |
代理公司: | 张家港市高松专利事务所 32209 | 代理人: | 孙高 |
地址: | 2156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串联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串联结构,尤其涉及一种电芯的串联结构。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Li-ion Batteries)是锂电池发展而来。照相机里用的扣式电池就属于锂电池。锂电池的正极材料是二氧化锰或亚硫酰氯,负极是锂。电池组装完成后电池即有电压,不需充电.这种电池也可以充电,但循环性能不好,在充放电循环过程中,容易形成锂枝晶,造成电池内部短路,所以一般情况下这种电池是禁止充电的。后来,日本索尼公司实用新型了以炭材料为负极,以含锂的化合物作正极的锂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没有金属锂存在,只有锂离子,这就是锂离子电池。当对电池进行充电时,电池的正极上有锂离子生成,生成的锂离子经过电解液运动到负极。而作为负极的碳呈层状结构,它有很多微孔,达到负极的锂离子就嵌入到碳层的微孔中,嵌入的锂离子越多,充电容量越高。同样,当对电池进行放电时(即我们使用电池的过程),嵌在负极碳层中的锂离子脱出, 又运动回正极。
锂离子电池一般由电芯和金属板组成,为了缩小整个电池的体积,业界通常会将电芯串联起来,在现有技术中,人们通常是将需要串联的电芯直接焊接在一起。惟,该种串联结构使得电池的结构强度较低,从而影响电池的使用寿命。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克服上述缺陷的电芯串联结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延长电池使用寿命的电芯串联结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电芯串联结构,其包括:数个电芯组、数个金属板及一对极耳,所述电芯组包括第一电芯组、第二电芯组、第三电芯组及第四电芯组,所述金属板包括第一金属板、第二金属板、第三金属板、第四金属板及第五金属板,所述第二、第三金属板分别设有本体部及自本体部弯折延伸的折弯部,所述第一电芯组的正极及第二电芯组的负极与第一金属板相焊接,所述第一电芯组的负极与第二金属板的本体部相焊接,所述第二电芯组的正极与第三金属板的本体部相焊接,所述第三电芯组的正极与第二金属板的折弯部相焊接,所述第三电芯组的负极与第四金属板相焊接,所述第四电芯组的负极与第三金属板的折弯部相焊接,所述第四电芯组的正极与第五金属板相焊接,其中一极耳安装于第四金属板,另一极耳安装于第五金属板。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上述电芯串联结构具有较高的强度,从而延长了电池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电芯串联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电芯串联结构的主视图。
图3 为本发明电芯串联结构的分解图。
图1至图3中: 1、第一电芯组,2、第二电芯组,3、第三电芯组,4、第四电芯组,5、第一金属板,6、第二金属板,60、70、本体部,61、71、折弯部,7、第三金属板,8、第四金属板,9、第五金属板,10、11、极耳。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3,一种电芯串联结构,其包括:数个电芯组、数个金属板(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金属板为铜镍片)及一对极耳,所述电芯组包括第一电芯组1、第二电芯组2、第三电芯组3及第四电芯组4,所述金属板包括第一金属板5、第二金属板6、第三金属板7、第四金属板8及第五金属板9,所述第二、第三金属板6、7分别设有本体部60、70及自本体部弯折延伸的折弯部61、71,所述第二金属板6的本体部60与第二金属板6的折弯部61相重叠,所述第三金属板7的本体部70与第三金属板7的折弯部71相重叠。所述第一电芯组1的正极及第二电芯组2的负极与第一金属板5相焊接,所述第一电芯组1的负极与第二金属板6的本体部60相焊接,所述第二电芯组2的正极与第三金属板7的本体部70相焊接,所述第三电芯组3的正极与第二金属板6的折弯部61相焊接,所述第三电芯组3的负极与第四金属板8相焊接,所述第四电芯组4的负极与第三金属板7的折弯部71相焊接,所述第四电芯组4的正极与第五金属板9相焊接,其中一极耳10安装于第四金属板8,另一极耳11安装于第五金属板9。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强度较高的电芯串联结构,从而延长了电池的使用寿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索尔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江苏索尔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2330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旋转轮组
- 下一篇:PDA探测器夹持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