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生物质循环流化床锅炉有效
申请号: | 201120121246.6 | 申请日: | 2011-04-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74512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14 |
发明(设计)人: | 常厚春;马革;张湘波;谭勇光;张开辉;陈燕芳;刘安庆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迪森热能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3C10/00 | 分类号: | F23C10/00;F23C10/1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0760 广东省广州***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生物 循环 流化床 锅炉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锅炉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利用生物质烟气加热锅炉中的水之后成为蒸汽的生物质循环流化床锅炉。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循环流化床锅炉,由于本身属于低压力设备,其内部不带发电机组,因而没有过热器。但是,为了节省能源,往往为了增加受热面积而设计了生物质循环流化床锅炉。现有技术的生物质循环流化床锅炉,其内部的换热组件主要由蛇形管组成,其弯头部分直接与生物质烟气接触。由于生物质烟气中含有颗粒,且弯头是最脆弱的部位,颗粒会对弯头部位进行冲刷,磨损弯头,使蛇形管提前报废。一方面,蛇形管的直段部分是水平设置的,造成蒸汽滞留在管内形成气泡,使蒸汽憋压而在管子内引起汽水共振,影响运行安全。另外,如果采用水平蛇形管布置,容易导致出现管子积灰、搭桥问题,使受热面积小,日久会影响受热管子的吸热效率,管子内弯头处的蒸汽流动不通畅。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耐磨损的安全性高、受热面积大、吸热效率高且可防止管子积灰和搭桥问题的生物质循环流化床锅炉。
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生物质循环流化床锅炉,包括锅壳和管子组件,管子组件的上端具的上集箱与锅壳通过引出管连通,管子组件的下端具有的下集箱与锅壳通过下降管连通,所述管子组件的左右两端分别设置支撑板,两块左右相对的支撑板之间的空间作为烟气通道。
进一步地,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开设有若干通孔,管子穿置于通孔中。
所述支撑板由多块支撑片拼接而成,每块支撑片的两侧开设有半圆缺口,所述相邻的两块支撑片的半圆缺口对接成通孔,管子穿置于通孔中。
所述管子为由其弯头处在1至89度之内的任一角度的夹角形成之字形曲折结构。
所述支撑板位于管子弯头段之处或管子直段之处。
所述相邻的弯头支撑板和/或直段支撑板之间连接隔板。
所述支撑板固定于支架总成中。
所述管子组件的顶部的每根管子外表面放置防尘罩。
与现有技术相比,使用支撑板,一方面作为烟气通道,一方面将管子隔离在烟气通道之外,避免了管子的弯头不受烟气中的颗粒冲刷而受到磨损。
循环流化床内部的管子组件设计为“之”字形,使管子受热后将水汽化成蒸汽,蒸汽沿着“之”字形管子上升过程中,能有效分离蒸汽和水流,且水蒸汽和水流在经弯头段时,不会产生气泡,也不会由于蒸汽的憋压而在管子内引起汽水共振,蒸汽顺畅上升到上集箱,被引到锅壳内,运行安全可靠。
“之”字形的管子组件,有利于增大管子的受热面积最大化,因此在满足热力计算受热面积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增大各管子之间的间距,可以改善积灰、搭桥等问题,增大管子的吸热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生物质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向局部剖视图,用于显示支撑板的结构。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进行详细描述。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迪森热能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州迪森热能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2124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燃烧稻壳的循环流化床锅炉
- 下一篇:电磁加热蒸汽发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