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子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20119138.5 | 申请日: | 2011-04-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68695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07 |
发明(设计)人: | 梁振仪;庄政祥;陈俊健;白顺德;高山宝 | 申请(专利权)人: | 纬创资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K5/02 | 分类号: | H05K5/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嘉和天工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11269 | 代理人: | 严慎 |
地址: | 中国台湾新北市汐***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子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子装置,特别是一种电池可固定或脱离电子装置壳体的创作。
背景技术
一般电子装置都设有电池,用以提供电子装置运转时所需的电力,而电子装置内都设有电池拆卸装置,让使用者可视使用情况来拆卸或装设电池。以笔记本型计算机为例,常见的电池拆卸装置由按键、连杆以及弹簧构成,通过按键的滑动带动连杆,使得电池能固定或脱离电子装置。弹簧的设计可确保连杆处于固定电池的位置上,弹簧的一端与连杆连接,弹簧的另一端与笔记本型计算机壳体连接,通过弹簧的辅助才能让电池固定在电子装置内,然而弹簧是一独立组件,会增加制造成本以及组装步骤。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不需弹簧辅助就可拆卸电池的电子装置,可同时减少制造成本以及组装工时与步骤。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在提供一种不需使用弹性组件就可让电池固定或脱离的电子装置。
为达到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电子装置包括一电池、一壳体、一按键以及一连杆,其中该电池包括至少一卡合件,该壳体包括一壳体凸点,该按键位于该壳体下方且可滑动地与该壳体连接,该连杆位于该壳体内,且可滑动地与该壳体连接;该连杆包括一连杆卡钩以及至少一卡合部,其中该连杆卡钩用以与该壳体凸点接触,该至少一卡合部用以与该至少一卡合件接触;该至少一卡合部包括一容置区、一引导壁以及一卡销,其中该容置区容纳部分的该至少一卡合件,该引导壁位于该容置区的一侧,用以引导该至少一卡合件进入或脱离该至少一卡合部,该卡销位于该容置区的另一侧,用以固定该至少一卡合件的位置。
在至少一卡合件受引导壁引导进入容置区的过程中,会带动连杆朝向壳体凸点的方向移动,直到至少一卡合件与卡销接触,同时连杆卡钩会与壳体凸点接触,藉此将电池固定于壳体内。当连杆卡钩与壳体凸点受按键的推动而分开时,会带动连杆往远离壳体凸点的方向移动,使得至少一卡合件与卡销分离,使得电池与壳体分离。
该按键还包括两按键凸点,该两按键凸点分别位于两按键卡钩上,当该至少一卡合件准备与该至少一卡合部分离时,该按键凸点用以分开该连杆卡钩与该壳体凸点。
该连杆还包括两连杆凸点,该两连杆凸点分别位于该连杆卡钩的两侧,当该至少一卡合件准备与该至少一卡合部分离时,该两按键卡钩会压迫该两连杆凸点,带动该连杆远离该壳体凸点。
本实用新型不需弹簧辅助就可固定或拆卸电池,可同时减少制造成本以及组装工时与步骤。
由于本实用新型构造新颖,能提供产业上利用,且确有增进功效,故依法申请实用新型专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电子装置的结构分解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电子装置的卡合件正面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电子装置的卡合件底面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电子装置的连杆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电子装置的卡合部与卡合件连接过程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电子装置的卡合部与卡合件连接过程的另一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电子装置的卡合部与卡合件连接过程的剖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电子装置的局部底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电子装置的卡合部与卡合件脱离过程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电子装置的卡合部与卡合件脱离过程的剖视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电子装置的卡合部与卡合件脱离过程的另一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电子装置的卡合部与卡合件脱离过程的再一示意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电子装置1 电池10
卡合件11 引导面111
卡销面112 壳体凸点21
壳体20 开孔25
壳体凸条22 按键卡钩31
电池容置槽24 连杆40
按键30 卡合部42
按键凸点32 引导壁422
连杆卡钩41 倾斜面4231
容置区421 连杆凸点43
卡销423 位置P1、P2
具体实施方式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纬创资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纬创资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1913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