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窗帘自动卷收器的拉绳导引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1120119031.0 | 申请日: | 2011-04-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35962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16 |
发明(设计)人: | 林世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林世明 |
主分类号: | A47H3/10 | 分类号: | A47H3/10;A47H5/08;E06B9/32;E06B9/322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梁爱荣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窗帘 自动 卷收器 拉绳 导引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窗帘自动卷收器的拉绳导引结构,主要是在自动卷收器的拉绳出口处对应结合销旁的夹板设有枢孔,以供弧曲形导线框枢设呈可动状态,促令拉绳经由弧曲形导线框靠置结合销所形成的限制空间导引、延伸出,可在拉绳作动时限制其弹跳范围、防止意外卡住,并令拉绳经由导引效果而更形顺畅。
背景技术
无拉绳式的窗帘结构主要就是在上轨中配设自动卷收器,通过自动卷收器收、放拉绳的功能而达到以牵引方式控制帘片或帘布升降的目的,因此在操作使用上极具安全、便利的特性。
在现有的自动卷收器中,主要都是以两两成对经由齿轮啮合的导轮所构成,两导轮上端经由S型弹性卷盘连结,下端则是反向卷绕拉绳,通过上、下夹板以轴杆枢固导轮以及结合销结合在两夹板间构成稳定的结合状态,并令延伸出的拉绳向下穿置帘片或帘布达到牵引的作用。其虽然可以让使用者自由拉动帘片或帘布并在任意位置停止,但由于操作时的拉绳升、降速度极快(导轮的直径小,所以转动速度极快),而现有自动卷收器的拉绳只是贴靠在结合销侧边而延伸出,并不具有任何限制拉绳活动路径的结构设计,因此在拉绳被拉出或卷收时必然会产生拉绳大幅摆动、弹跳的现象(因为拉绳是一圈一圈缠绕在导轮上卷收的,所以在拉绳被扯动拉出,或通过S型弹性卷盘收回时,拉绳会顺着缠绕在导轮上的位置而急速上、下摆动),造成拉绳在向上摆动时意外侵入齿轮缝隙而被啮合卡死,或因为拉绳向下摆动而掉入自动卷收器与上轨的结合夹缝中而被夹住的现象,致而发生拉绳卷收故障无法操作的问题。
本创作人鉴于上述的缺失,深觉现有拉绳的自动卷收器在长久使用中难免因为结构不够稳定的因素而发生故障意外,因此遂以其多年从事专业设计、制造窗帘的经验,积极研发改良,在各方条件的审慎考虑之下,终于开创出本结构的组成,将可完全解决现有的各项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窗帘自动卷收器的拉绳导引结构。
为了实现所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窗帘自动卷收器的拉绳导引结构,所述结构是在自动卷收器的拉绳出口处对应结合销旁的夹板设有枢孔,以供弧曲形导线框的两端部插置枢孔枢接,由弧曲形导线框转动至靠置结合销形成一限制空间以供拉绳穿置出。
其中,弧曲形导线框是呈类Ω形。
其中,结合销外部枢穿有套筒,令拉绳与结合销之间的接触更为滑顺。
其中,弧曲形导线框的两端部是枢设在两夹板间,令弧曲形导线框可转动入两夹板的间距中。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窗帘自动卷收器的拉绳导引结构,主要是在自动卷收器的拉绳出口处对应结合销枢设有弧曲形导线框,促令拉绳是经由结合销与弧曲形导线框之间形成的限制空间导引、延伸出,因此在实施后将可达到下述的效能:
一、由于本实用新型是以弧曲形导线框枢设在结合销旁的夹板枢孔中,令弧曲形导线框形成可动状态,因此可将弧曲形导线框转动至靠置结合销而形成一限制空间,用以供拉绳穿置延伸出而提供导引作用,所以在拉绳被快速拉出或卷收时所产生的上下摆动、左右弹跳范围将会被有效限制,防止拉绳被齿轮啮合卡死或因为摆动而掉入夹缝中。
二、本实用新型可于结合销外部枢穿套筒,令拉绳与结合销之间的接触更为滑顺,用以提高导引拉绳的作用,而且因为弧曲形导线框的两端是枢设在两夹板间,可以相对缩小拉绳穿置后的上、下摆动范围,可以有效防止拉绳意外被卡住的问题发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组成状态参考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状态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操作状态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另一结构操作状态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再一结构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拉绳 2:夹板
21:结合销 211:套筒
22:枢孔 3:弧曲形导线框
31:端部 32:限制空间
10:自动卷收器 101:导轮
102:齿轮 103:S型弹性卷盘
20:窗帘 201:上轨
202:帘布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确实明了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组成及其所能达成的功能效益,余下,兹配合图式列举实施例,详细介说明如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林世明,未经林世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1903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